![]()
一、留学契机
22 年 3 月,上海因疫情全面封城,我被困在华东师范大学狭小的宿舍里,密不透风的空间里,网课、口罩和核酸检测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单调枯燥的日常让我开始焦虑未来的方向,某个整理完宿舍阳台的下午,我坐在腾出的椅子上弹吉他,和弦流转间突然意识到:风无法被围墙阻隔,我为何不能突破现状,探寻更多可能?留学的念头,就此在我心中扎根。
彼时我正处于大二下学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保研,我当时的 GPA 仅有 3.2 左右,处于保研边缘,不仅能否获得保研资格尚未可知,即便成功也大概率只能留在本校,这并非我期待的结果,因此这条路线很快被否定。第二条是考研,当了十几年 “小镇做题家” 的我,早已厌倦了刷题背题的模式,且冲刺顶尖院校的难度极大,内心对这条道路充满抗拒。第三条是直接工作,当时就业市场环境严峻,大量企业裁员,本科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上加难,大概率只能接受低薪岗位委曲求全,显然这也不是理想的选择。
对比之下,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申请学校无需经历繁杂的刷题备考,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能让我快速获得学位,同时拥有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就业时更具竞争力。此外,毕业后还可继续申请 RA、PhD,相较于国内读硕读博的流程,时间成本更低。在地域选择上,我最终锁定了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地区的授课型硕士学制多为一年或一年半,能有效降低时间成本和日常开销;学费相较于欧美院校更为适中,不会给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且华人数量众多,有助于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孤独感。家人的支持更是给了我坚定的底气,即便最初我担心费用问题放弃留学想法,妈妈依然表示无论我做什么选择,家里都会全力支持。
二、申请过程
确定留学目标后,我开始四处搜集信息,最终选择了指南者留学的服务。通过指南者选校助手,我了解到了大量申请案例、专业课程设置和学费开销等关键信息,进一步明确了申请方向。23 年 5 月,也就是大三下学期,我正式启动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包括雅思成绩单、竞赛获奖证明、文书和自我陈述等。在指南者老师的高效协助下,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材料准备和文书翻译工作。7 月 1 日,随着大三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结束,我的申请成绩最终定格,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有种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释然。
![]()
9 月开学后,港新两地的院校陆续开放申请通道,我先后投递了将近 8 个项目,以电子工程专业为主,同时兼顾少量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其中,香港大学的人工智能理学硕士是我的梦校专业,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设有笔面试环节,往年录取案例中不乏 C9 院校的高均分选手。为了提高录取几率,我在投递后全力准备笔面试,指南者的老师为我整理了往期考试题型和面经,还安排了模拟面试,帮助我适应全英文面试流程。
11 月,我参加了港大 AI 专业的笔面试,过程中出现了小意外。面试老师询问线性代数相关问题,要求用英文解释如何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紧张之下我忘记了 “增广矩阵” 等专业名词的英文翻译,只能含糊地用 “this matrix”“that matrix” 表述,最终老师允许我用中文解答,这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提前熟记专业名词翻译的重要性。同月,我同时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拒信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短名单,这在我的意料之中,计算机科学专业门槛极高,我非科班出身,匹配度不足,而电子工程专业与我的背景契合度高且门槛相对较低,短名单的通知给了我一颗定心丸,让我确信自己大概率不会面临港新院校 “全聚德” 的局面。期间,我还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两个项目的拒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项目匹配度不够,另一方面听说该项目名额有限,大部分留给了大陆与新加坡合办院校的固定研究生名额,外校录取名额极少。
24 年 1 月,临近春节,我还未等到港大和南洋理工大学的 offer,为了能安心过年,我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正式 offer,并缴纳了约七万的留位费。春节过后回到学校,我开始享受剩余的大学时光,正当我沉浸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喜悦中时,4 月 9 日当天,我同时收到了港大 AI 专业和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控制与自动化专业的 offer,更意外的是,南洋理工大学后续发邮件告知我可以申请助教岗位,工资刚好能覆盖港中文的留位费。幸福的烦恼突然降临,我陷入了艰难抉择:缴纳了留位费的港中文、心仪已久但学费高昂的港大,以及提供助教机会的 NTU。最终,考虑到家庭经济负担,我选择了港中文,放弃了另外两份令人心动的 offer。
![]()
能收获多所顶尖院校的 offer,离不开前期的背景提升。大三是我本科学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为了提升当时 3.2 左右的 GPA,我做了艰难取舍,将政治课等不擅长的课程安排在大四修读,虽然这意味着主动放弃保研资格(我校保研时未修课程成绩按 0.0 计算),但有效避免了 GPA 被拉低。同时,我还重修了部分成绩不佳的课程,让本就紧张的课表更加拥挤,那段时间经常在各个教学楼之间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的 GPA 提升至 3.4 左右,为申请增添了竞争力。在此也想分享一个教训:低年级时我忽视了非专业选修课、体育课和政治课的学习,多门课程成绩仅 1.0+,极大拉低了总 GPA,即便大二专业课 GPA 达到 3.7,总 GPA 仍只有 3.2,申请时需要提交全部课程成绩,这让我处于被动局面。
科研方面,我参与了学校老师的课题项目,希望能有科研产出,但过程并不顺利。由于大三课程繁忙,我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科研工作,过于自信的我认为每周两天足够推进进度,实则陷入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的困境。周末阅读的文献内容到下周末复现时早已遗忘,需要重新研读,浪费了大量时间;遇到问题时我习惯独自钻研,一个代码 bug 可能花费一下午时间解决,而寻求前辈帮助半小时就能搞定。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科研成果,但这段经历提升了我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编程能力,实验结果也被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中,算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目前我已在港中文入读两周,第一次来到香港,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昂贵的地铁票价、陡峭的校园山路,还有威力十足的台风。此前在上海从未经历过台风的我,刚入学就遇上台风摩羯过境,香港全港放假,不过第二个周末就安排了补课,让人忍不住调侃 “学费没白交”。好在全英文授课模式并不难适应,大部分老师都会说普通话,私下交流毫无障碍,身边的大陆同学也都十分友善。回顾整个申请历程,虽无大风大浪,但也充满了权衡与抉择,每次选择前我都会反复思考是否会后悔、能否承受后果。虽然没能进入最心仪的专业,但这个结果已然圆满。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指南者留学的专业协助,更离不开家人的无私支持。希望未来的自己能继续前行,也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顺利收到理想院校的 off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