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二十八宿,即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跟随光武帝刘秀,出生入死复兴汉室,建立东汉,统一全国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位大将(开国功勋)。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刘庄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画了28将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南阳民间称“二十八宿(xiù,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二十八宿”中,有11人是南阳人。他们依次是:
一、太傅高密侯邓禹
![]()
邓禹是汉光武帝刘秀身边的谋士,是刘秀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功比西汉之萧何。汉明帝刘庄时期,评选东汉帮助刘秀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云台二十八将》,邓禹排首位,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字,和刘秀老婆阴丽华是同乡。邓禹从小的学习成绩很好,十三岁就到京城长安最有名的太学学习新文化。他的大学同学,就是二十多岁的刘秀。
当时刘秀二十多岁,在邓禹面前就是老大哥。因为两人的身份都来自农村,性格也很投机,所以在京城的日子,穷秀才刘秀的身边总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一个小邓禹。
大学毕业后,两人都各自回了家乡。这个时候王莽改革失败,天下大乱。老百姓没好日子过,只能拎着菜刀起义。刘秀参加了他哥哥刘縯的起义,后因为兵少投靠了当时最大的起义部队——绿林军。
而此时的邓禹,正根据不断打听来的情报,分析天下大势。当时更始帝刘玄刚即位做上皇帝,准备和王莽的国军大干一场。打仗需要人才,于是很多人都开始推荐邓禹。邓禹读过书、有文化,是做军师的好材料。说的刘玄都很动心,几次派人去请他,可惜邓禹就是不答应——他认为更始帝难成大器。
![]()
没过多久,刘秀以两万人在昆阳城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军队,直接把刚建国没几年的新朝给打趴下了。这一仗的结果就是老板更始帝,害怕刘秀刘縯俩兄弟太猛,自己压不着便找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縯给杀了。而刘秀则一个人被放到了兵荒马乱的河北,并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统一河北大大小小几十股起义部队。
这个时候,邓禹出手了。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到河北找到了刘秀。邓禹找到刘秀后做了一番分析,并提出适宜的建议:
一是对当时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推翻了王莽的新朝之后,称王称帝的有十多个,但是配做刘秀对手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刘玄的绿林军,另一个则是赤眉军。此时王莽已经被打败,现在正是群龙无首的大乱斗局面,虽然绿林军和赤眉军整体力量最强大,但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个吞并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而这段时间,刘秀就可以系统的壮大自己,在没有竞争的真空环境下快速壮大。刘秀正是依靠这段时间,联合真定王刘扬,统一河北全境;
二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当时各个地方的起义军,比如最大的绿林军和赤眉军,他们的问题就是军纪差,没有约束。绿林军中主要是强盗,赤眉军则是一群土匪。所以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是抢劫、杀人、放火。邓禹给刘秀的第二条建议就是争取民心,从严治军。
刘秀本身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不甘于在更始帝手下做一个小小的诸侯,但是又苦于势单力弱,没有挑战霸权的资本。这个时候遇到邓禹,邓禹不仅没有耻笑刘秀的自不量力,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正面支持了刘秀要做老大的想法,并提出最佳的建议。
邓禹率领军队,打败过绿林军的几十万军队,攻占了河东和安邑,但是被赤眉军在长安打的没了脾气。当时王莽的新朝被灭后,绿林军占据了长安,没多久,拥有极强战斗力的赤眉军团,杀了更始帝,开始占据长安。
邓禹没敢直接和赤眉交战,而是先把长安周边的城市扫荡了一遍。赤眉军团在长安吃喝玩乐了个把月,撤退后却杀了回马枪。进入长安城的邓禹屁股没坐热,就被赤眉军赶出了城。刘秀又派冯异联合邓禹继续攻打赤眉,被赤眉军耍了个小计策,邓禹又输了,只带了二十几个人跑回河北。
邓禹虽然打了败仗,但是刘秀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至于原因,主要是因为邓禹是从小就跟着刘秀一起混。从一起读书到一起打仗,邓禹被刘秀认为是自己的心腹。因为,当时跟着刘秀打仗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在河北和真定王刘扬结盟后加入的,只有邓禹才是刘秀的老人。
![]()
刘秀当上皇帝之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忍辱负重,默默承受屈辱和委屈的人,汉高祖刘邦曾赐给萧何的诸侯封号)。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但邓禹很识趣,主动上交了兵权,辞去了朝中的职务,官也不当了。邓禹有十三个子女,都没让他们去享受高官厚禄,而是让他们各学一样安身立命的手艺。永平元年(58年,汉光武帝刘秀去世的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元侯。
目前全国宣称是邓禹墓的地方有十多处,主要集中在河南,比较知名的有以下几处:一、河南济源御驾村西邓禹墓:位于济源御驾村西200米处,冢高8米,呈圆形,直径16米。墓前有清康熙二十四年知济源县令尤应选立的石碑,上书“汉先贤仲华邓禹之墓”;
二、河南沁阳王曲乡里村邓禹墓:位于沁阳市王曲乡里村东部,墓冢呈馒头状,坐南朝北,原封土规模较大,上有祭坛,后废弃;三、陕西咸阳石家营乡塔陵村邓禹墓:位于咸阳县城西北4公里石家营乡塔陵村,丘高7米,周长200米,其前为华严寺,传说此墓为东汉邓禹陵;四、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里,清时南召县令邓圭《汉高密元侯邓公墓碑》的文章。文载:邓禹“生于西汉孝平二年壬戌,卒于东汉永平元年戊午伍月,敕葬洛阳北邙山。至北魏时期,因“河阴之变(北魏武泰元年,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了对皇族和百官的屠杀事件。)”,坟迁南召小店乡空山河畔,为“邓禹坟”等。
邓禹墓有多个地方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历史记载模糊。邓禹病逝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其葬地,这使得各地在追溯邓禹墓时缺乏确凿的正史依据,为多种说法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二是战乱导致迁葬传说。据南召县志记载,邓禹死后原葬于洛阳北邙山,但其十九世孙邓献在北魏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为避祸可能迁移了邓禹的遗骸。
三是纪念性衣冠冢的存在。邓禹作为东汉开国元勋,功绩卓著,备受后人敬仰。一些与邓禹有历史渊源或其封地相关的地方,可能为了纪念他而修建衣冠冢。如汝州在两汉时期为梁县辖地,邓禹曾被封为梁侯,当地就有邓禹衣冠冢的说法。
邓禹墓实际在何地,有待考古考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