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普林尼的资深读者 : 点击上方「火山口的普林尼」→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火山口的普林尼”
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的广袤平原上,一座名为红军城的小镇如今已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这座战前人口仅六万的煤矿重镇,面积不过三十平方公里,却掌控着通往前线的两条关键铁路和多条公路。它不仅是乌克兰煤炭工业的支柱,还支撑着东线部队的后勤命脉。
自2022年俄罗斯全面开战以来,顿巴斯地区战火绵延不绝,而红军城战役则从2024年2月拉开序幕,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时至2025年11月8日,这场战斗已持续近两年,双方投入兵力逾三十万,伤亡数字触目惊心。俄罗斯军队声称已实现部分包围,乌克兰则誓言死守到底。这不仅仅是一场领土争夺,更是意志与资源的较量,一场在废墟中展开的生死博弈。
![]()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它坐落于顿涅茨克西部,连接着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等防御堡垒,形成乌克兰“三大支柱”之一的防御体系。俄罗斯视其为攻克顿巴斯门户,一旦失守,将切断乌军补给链,直逼西部重镇。乌克兰则将其视为象征:坚守红军城,便是坚守国家尊严。
战役伊始,俄罗斯军队在攻占巴赫穆特后,便将矛头转向这里。2024年7月,他们发起“波克罗夫斯克攻势”,以小规模渗透和炮火压制蚕食外围。乌克兰部队则依托地下煤矿隧道网络——长达四百公里的多层地道——展开地道战,顽强阻击。
战役进程可清晰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如同一场拉锯,鲜血浸染了每一寸土地。第一阶段,从2024年2月至2025年7月,是外围蚕食的缓慢推进。俄罗斯军队避免大规模正面冲锋,转而采用小股部队渗透,结合温压弹和重炮轰击基础设施。每日推进不过数百米,却付出高昂代价。
乌克兰的“无人机墙”战术在此初露锋芒:后方无人机群覆盖前线,仅需一千至一千五百人守住阵地,就能让俄罗斯坦克在开阔地化为废铁。到7月底,俄罗斯控制了红军城东部的百分之二十,但包围圈仍遥不可及。国际观察家形容这一阶段为“猫鼠游戏”:俄罗斯如猫般试探捕捉,乌克兰如鼠般钻洞反击。
![]()
转折发生在第二阶段,2025年8月至10月,俄罗斯发动突破渗透。8月11日,他们从东北部罗金斯科耶方向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投入第五十一近卫集团军,兵力约十七万。战术转向“蜂群穿插”:二十至三十人的摩托化步兵小队,利用雾雨天气穿越无人机墙,渗入城区。
8月12日,俄罗斯切断了多布罗皮利亚至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公路,乌克兰补给线岌岌可危。但随后乌克兰也组织有生力量迅速反击,第九十三旅和亚速旅发起反包围,将俄罗斯突出部分割成三个“口袋”。
进行了长达一两个月的拉锯战,三个口袋的乌军一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后,由于外围俄军人数越来越多以及补给线中断的原因,乌军陷入劣势。到10月3日,俄罗斯攻占费多里夫卡和科特林,推进至城区西部,控制该地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土地。
这一阶段的巷战已初现端倪。乌克兰特种部队——不足三百人——在10月击毙一千五百多名俄罗斯士兵,摧毁数十辆坦克与装甲车。俄罗斯则借天气优势集体冲阵,一度渗入一千人进城。但后续部队如泥牛入海,损失惨重。10月23日,俄罗斯几乎控制罗金斯克镇北部,乌克兰却通过机降行动打通补给。战场地图显示,战线如锯齿般交错,双方在同一街道反复争夺。俄罗斯媒体宣称“全面包围”,乌克兰则强调“反击成功”。现实却是灰色的:推进有限,代价巨大,但反攻同样不易,领土在一点点被蚕食。
如今,第三阶段的巷战胶着已持续至11月8日,红军城已成为一座鬼城,建筑化为瓦砾,街道布满弹坑。11月1日,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报告,中央军区部队完成对红军城及季米特洛夫地区的合围,包围乌克兰三十一个营,约五千五百人。
![]()
俄罗斯发出投降通牒,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否认包围,称正增派突击小组,进行综合行动。总统泽连斯基承认补给艰难,但强调“未被封锁”。战场地图显示,俄罗斯控制城区约百分之七十,但乌克兰仍握东北部三平方公里的高层建筑阵地,形成狭窄走廊——宽仅一至三公里,常遭无人机袭击。
11月5日起,俄罗斯加强突击,摩托化部队首次大规模使用摩托车运送补给,取代以往的无人机模式。从东北部和东部外围推进,俄罗斯已抵达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边缘。11月6日至7日,地缘定位视频显示,他们在东南部米尔诺赫拉德南部和北部推进,甚至南下克拉斯尼利曼。
俄罗斯方面声称攻占里赫和罗金斯科耶,并在里夫内东部推进。但乌克兰的反击不曾停歇:第七快速反应军团的无人机中队报告,俄罗斯在米尔诺赫拉德东部的进攻失败,转而从西部发起新攻。乌克兰士兵甚至突袭市议会大楼,击退俄罗斯观察哨,重新升起国旗。泽连斯基于11月4日亲临前线,部署所有精锐部队,包括第九十三旅、第一百一十旅和亚速旅。
街头巷战已成常态。无人机镜头捕捉到废弃的街道,损毁的楼房如墓碑般矗立。俄罗斯士兵伪装成平民渗入,乌克兰则以FPV自杀无人机猎杀。俄罗斯每日炮击逾一千发,滑翔炸弹FAB-500倾泻而下,乌克兰回应以地道伏击和反包围。俄罗斯投入单位包括第二、第五集团军、第三十、第三十九和第七十四摩托化步兵旅,以及车臣“阿赫马特”部队。乌克兰则依赖精英单位,但兵力对比悬殊:泽连斯基承认俄罗斯八比一的优势。俄罗斯聚焦一半滑翔炸弹攻击于此,乌克兰煤矿生产已停摆,城市化为“第二个巴赫穆特”。
![]()
战术上,俄罗斯的“群蜂渗透”与战场空中阻断(BAI)相结合。五个月来,他们针对乌克兰无人机能力,摧毁后勤枢纽,迫使乌克兰无法使用红军城作为物流中心。这让渗透更易:小股步兵先破防线,后续部队巩固。乌克兰的回应是“无人机墙”和地道战,利用煤矿隧道避开火力。但补给中断让前线部队疲于奔命,一名亚速旅军官坦言,许多士兵“违心上前线”,士气低落,纪律松弛。
损失数字令人窒息。美国战争研究所估算,2025年俄罗斯在红军城方向伤亡十七万七千,包括一月七千阵亡。乌克兰日均伤亡一百二十七人,总计包围下五千五百人,多为散兵游勇。交换比高达一比五:俄罗斯一兵换乌克兰五兵。俄罗斯坦克和火炮损失数百辆,无法补充;乌克兰则面临人力枯竭,西方援助动摇——特朗普政府暂停“爱国者”系统,欧盟援助有限。伊朗无人机助俄一臂之力,但乌克兰的特种部队仍摧毁俄装甲无数。战场如绞肉机,双方付出的不仅是生命,还有经济与政治代价:乌克兰煤炭链断裂,俄罗斯国防工业超载。
外部因素加剧胶着。地缘上,红军城失守将崩溃乌东后勤,威胁斯拉维扬斯克。但其规模有限,非“独一无二”要塞。多布罗皮利亚方向,乌克兰第九十三旅和亚速旅打援成功,C口袋俄军进攻减弱。心理战同样激烈:俄罗斯宣“包围完成”,乌克兰称“反攻在即”。
![]()
红军城战役的走向充满不确定,却可从当前战况窥见端倪。短期内,至11月底,巷战将持续胶着。乌克兰可利用无人机墙和反包围守至11月15日,狭窄走廊虽遭袭扰,但机降补给仍可维持。若C口袋被歼,乌克兰或反推米尔诺赫拉德。但补给中断下,士气低落,投降风险上升——散兵游勇增多,精锐疲惫。
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俄罗斯方面,正在投入更多的兵力,试图用象征性的胜利,来为这一阶段的战事画上句号,一方面提振士气,另一方面也为普京总统在谈判桌上赢下更多博弈的筹码。
不过,即使攻下了红军城,也不意味着俄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是一个战争中的寒冬即将临近,严寒的天气、装备的损耗以及亟需补充的后续兵员,决定了战争如果还要继续,又会是长时间的拉锯战,一城一地的得失,无法左右全局。
但对于乌克兰方面来说,眼下需要做出一个关键的抉择:是在俄军彻底完成对红军城的包围之前,将有生力量撤出;还是说坚信后勤补给线可以打通,继续坚守,苦撑待变,连象征性胜利的机会都不给俄军。
如果是后者的话,乌克兰方面很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在人力储备上面,乌克兰本就是劣势一方,这时候,将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尽可能地保留而不是无尽地消耗在“绞肉机”式的战线上,就尤为重要了。更可怕的是。假如真的在红军城被包饺子甚至围歼至全军覆没,这是对于整体士气的打击,可谓一记重锤,后果不堪设想。比起斯大林格勒式的巷战,一场敦刻尔克式的撤退,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无论科技的日新月异与战场体系的更新迭代,战机总是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往往才是决定胜利天平的砝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