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华夏五千年文明长卷,“读圣贤书、行圣贤道”是士人群体的精神底色。可古往今来,总有士人寒窗苦读时立誓“致君泽民”,一朝登第掌印,却将“修身济民”抛诸脑后——昔日清贫时的励志模样,成了贪腐弄权、盘剥乡里的伪装。民间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虽质朴直白,却道尽了百姓最本真的心声:父母官的成色,从不是自我标榜的“政绩”,而是百姓眼中的“温度”。
![]()
在古代,百姓对官员的评价从不含糊,他们的“选票”从不是纸笔书写,而是藏在离别时的真切举动里:
- 若官员真心恤民,离任时百姓会“攀辕卧辙”——拉住车辕、伏在马前,执意不肯放行,史书中常载“县治三日不能成行”的佳话;
![]()
- 或是长亭相送,捧一杯薄酒随车马走出数十里,莱芜历史上的韩韶离任时,百姓自城子县一路送至司马河,连随行的母马与幼驹都相对嘶鸣,“司马河”的地名,便藏着这份不舍;
![]()
- 后世有了“万民伞”,伞面密密麻麻写满百姓姓名,意为“君曾为吾辈遮风挡雨,今吾辈愿为君撑伞送行”;
![]()
- 乡绅牵头敲锣打鼓,送上“政通人和”“德被桑梓”的匾额,将官员的政绩钉在乡里的口碑中;
![]()
- 更厚重的,是“去思碑”——人已离任,百姓仍念其德,立碑刻文以志怀念,这是民心最沉的注脚;
![]()
- 最极致的是“立生祠”:官员尚在人世,百姓便为其建庙供奉,将对父母官的敬重,凝作对“活菩萨”的敬仰。
![]()
莱芜的史志长河中,明代知县何继周的故事堪称“名宦”典范,诗、碑、志书的三重印证,让他的形象跨越五百年仍熠熠生辉。何继周,以字行(史未载其本名,“继周”为其通行之字),籍贯福建闽县,于弘治壬子年(1492年)通过乡试中举,科举出身的履历为其治政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官至南昌府同知,用一生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
一、诗中寄望:同乡挚友的治政期许
明代诗人郑善夫曾写下《送人之莱芜》一诗,为赴任莱芜的好友何继周送行:
莱芜县在海东头,迁转还君山水州。
日日鸣琴了公事,鱼龙波浪眼中游。
诗中“鸣琴了公事”的闲适,是对何继周治政能力的高度信任——既盼他能从容理政,也愿他与莱芜山水相融,以“无为而治”的智慧造福一方。
![]()
二、志书记载:官方史册的“名宦”定论
何继周的政绩,不仅被百姓铭记,更被载入《山东通志》与《莱芜县志》的“名宦篇”(官员离任后因功绩卓著被供奉于名宦祠,是地方对官员的最高褒奖):
《山东通志》记载
何继周,福建闽县人,举人,宏治十七年知莱芜县,发奸摘伏,事无留滞,尝建书楼,以教生徒,时旱蝗为灾,齐祷引咎,旋得透雨,蝗尽自斃,人咸以为政德所感。
《莱芜县志·名宦篇》记载
何継周
弘治中任知县。发奸擿伏,事无留滞。县有刁民数辈,皆置之法,境内肃然。尝建书楼教投学子,旱蝗祈祷有应。政教之泽,于今称颁。民立去思碑。
志书明确记载了他的字号(以“继周”行世)、科举出身(举人)、籍贯(福建闽县)及核心政绩,印证了他“名宦”的成色。
三、一方去思碑:百姓口碑的鲜活注脚
《何公去思碑》是莱芜百姓为纪念何继周自发立的“民心碑”,碑文由江西丙午科乡贡进士刘璋撰写,客观记录了他的治县功绩与仕途轨迹。
![]()
附:《何公去思碑》原文
莱芜德政去思之碑,曷为而设也?邑耆老夏璘、傅荣等思福建闽县何公继周而设也。夫士之仕也,贵乎存诚以致其治耳。立大体而急先务,知正谊而推要道。苟为能然,则政无不举,泽无不被,民心悦服,而思慕之者岂有既乎?若徒汩汩于簿书期会之间,自同于掊克逢迎之辈,剥民之脂膏,残民之肌肤,妨民之衣食,若此者,民恐去之不速,尚有能树德政、称循良,而致民之心思,有如何公者乎!盖公以其明敏之资,纯正之学,发自科目,授职儒官屡荐、主典文衡考绩,擢选令尹。自弘治甲子春三月来宰吾邑,下车之余,立心以清,持己以慎,莅政以勤,驭士以礼。辟田野而劝课农桑,谨庠序而甄陶士类,崇礼教以厚风俗,敦信义以孚民心,省徭役以舒民力,节冗费以丰民财,劝和睦以息民讼。是其才足以应变,明足以烛幽,宽足以有容,恭足以事上,慈足以恤下。是年季夏,蝗虫遍境,害我田稚,民心惶惶,愁叹不已。于是斋沐敬祷蜡神,引咎自归。不时大雨滂沱,蝗虫抱草而死。民皆惊叹,以为贤侯德政之及若此。其民请为之颂德石,公则谦让御之。三年之间,民皆安堵,熙熙乎光天化日之下,实吾侯之所赐也。此其所谓达于大体者矣,此其所谓能于德政者矣,此其所以致吾民之思也欤!
今其誉绩彰闻,兼以当道诸公奖赉荐称,擢以胶州太守。介行,邑之士庶,饯东郊而攀辕卧辙,如失襁褓,不忍其别,佥议立碑于县治仪门外,以纪其事、彰厥美,来请余以叙之。予惟德者得也,入于心而不失;政者正也,传于世而不泯。而岘山之堕泪,滁山之籍口,莱芜之去思,其颂德不亦均乎?
登江西丙午科乡贡进士刘璋撰
《何公去思碑》白话文翻译
莱芜为纪念德政而立的“去思碑”,是因何而设?是本县老者夏璘、傅荣等人,为怀念福建闽县的何继周公(“继周”为其通行之字)而倡议设立的。士人做官,最可贵的是心怀赤诚来实现地方的安定。能把握为政的根本、优先处理紧要事务,明白公正的道义、推行关键的治策——若能做到这些,政事没有办不好的,恩惠没有不遍及的,百姓自然心悦诚服,对他的思念哪里会有尽头?
可若是只沉溺于公文应酬,和聚敛逢迎之辈同流合污,搜刮百姓的财物、残害百姓的身体、妨害百姓的生计,这样的官员,百姓只怕他走得不够快,又怎么会像思念何公这样,感念他的德政、称赞他的贤良呢!
何公凭借聪慧机敏的天资、纯正笃实的学识,通过科举入仕(即志书记载的“举人”出身),先任儒官屡获举荐,又主持科举考核,后被选拔为知县。在弘治甲子年(1504年)春季三月来治理我们县,到任后,他立身清廉、持身谨慎、处理政事勤勉、对待士人有礼:开垦田地鼓励农桑,整饬学校培育人才,推崇礼教淳厚风俗,倡导信义赢得民心,减少徭役舒缓民力,节省冗费充实民财,劝和邻里平息诉讼。他的才干足以应对变故,见识足以洞察隐情,宽厚足以包容众人,恭敬足以侍奉上级,慈爱足以体恤百姓。
这年夏季,蝗虫遍野,毁坏庄稼,百姓惶恐不安、愁苦叹息。何公于是斋戒沐浴、恭敬祈祷神灵,将灾荒的责任归于自身。不久大雨倾盆,蝗虫都抱草而死,百姓都惊叹:这是贤明的县令德政感召上天啊。百姓请求为他立碑颂德,他却谦逊推辞。
三年任期里,百姓都安居乐业,生活在清明和乐的世道中,这实在是何公的恩赐。这就是他能把握为政根本、能施行德政的证明,也是百姓思念他的缘由啊!
如今何公的美名与功绩传遍四方,加上上级官员的嘉奖举荐,他被提拔为胶州太守(仕途升迁的重要节点)。临行时,本县的官民在东郊设宴饯行,拉住车辕、卧在马前不肯放行,像失去依靠的孩童般不舍离别,于是共同商议在县衙仪门外立碑,记录他的事迹、彰显他的美德,特来请我作这篇碑文。
我认为,“德”是能被百姓铭记于心的东西,“政”是能公正传于后世的准则。就像岘山百姓为羊祜落泪、滁州百姓为欧阳修称颂、莱芜百姓为何公立去思碑,这份对贤官的赞颂,本质都是一样的啊!
四、一座玉皇宫:任上善举的历史佐证
何继周的政绩,不仅藏在志书与口碑里,更刻在砖石印记中。莱芜辛庄村锦龙山玉皇宫前的《重建玉皇宫记》碑,立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何继周任职最后一年),碑文落款列其为“莱芜县知县何继周”(以行世之字署名),印证了他支持民间文化建设的善举——既顺应百姓信仰需求,也践行了“崇礼教以厚风俗”的治政理念。
![]()
![]()
附:《重建玉皇宫记》碑原文
莱芜县治东三社许,其保名曰铁车,其集名曰新庄。集之南一里余许,有山名曰锦龙,上建玉皇宫,起自唐而颓于今,见有碑文识之。至成化年间,忽有北京洪恩灵济宫道士曹玄敬,厌彼繁华,云游四海,至于此山。见得名山水秀,地泽人贤,其峯巅壮丽,岩崖峻崄,以为可居之处。又因见玉皇宫倾颓,遂有重修之志。今殿宇已成,圣像咸备,告厥成功。巍巍乎,浩浩乎,松柏有梴,旅楹有闲,粉饰藻绘,艳丽精萃。金碧耀日月之光,丹青夺乾坤之造。绮窻文窦,倒植芝莲,画栋雕梁高横螮蝀。虽无碧瓦磷珣而祥光浮气,虽无重堦流口而朝露凝香。凡有祈祷,无不感应。所以一方之人,咸皆富庶,乐为礼义之良民,不为邪僻之凶辈。孝□□□睦宗族,敬兄长而和邻里,是皆神威之所致也,亦皆神力之使然也。是以家家有奉祀之诚,户户有供献之实,幽杳熙和,神人胥悦。上祝皇图巩固于亿万年,下祐生民饱暖于无穷期。大哉,神化之妙乎;至哉,神化之功乎。曹玄敬等恐年远而泯其盛事,故勒之于石,以记于永远云。
莱芜县知县何继周
县丞马安
主簿蔡荣
典史姬廉
书丹人刘铨
大明正德元年岁次丙寅孟秋九月 日吉旦
![]()
五、何继周的完整人生轨迹:字号、科举、治政与升迁
整合志书与碑刻的核心信息,何继周的人生脉络清晰可辨:
- 字号与籍贯:以“继周”为字行世(史未载本名),福建闽县人;
- 科举出身:弘治壬子年(1492年)乡试中举,以“举人”身份踏入仕途,具备深厚的圣贤学识功底;
- 莱芜任职: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三月任莱芜知县,在职三年,政绩卓著,涵盖惩恶、安民、教化、救灾等诸多方面;
- 仕途升迁:离任后擢升为胶州太守,后持续进阶,最终官至南昌府同知,以治绩贯穿仕途始终;
- 历史评价:被载入《山东通志》《莱芜县志》“名宦篇”,百姓自发立去思碑,官方与民间双重认可。
六、“名宦”的真谛:圣贤学识与为民初心的统一
何继周的故事,恰恰回应了开篇的追问——为何有人读圣贤书却背离初心,而他能成为“名宦”?关键在于他以字行世、以行践志:科举出身让他通晓“民为贵”的圣贤之道,莱芜任上的三年实干让他将学识转化为民生福祉,从建书楼育学子到减徭役舒民力,从祷神救灾到支持礼教建设,桩桩件件都落在百姓心坎上。
百姓的感恩纯粹而直接:你为我办实事,我便把你的字号刻在石头上;你把我放在心里,我便把你供进名宦祠。而何继周最终官至南昌府同知,也印证了“为官者,民心即仕途”的道理——真正的晋升,从来不是靠逢迎钻营,而是靠百姓的口碑与实打实的政绩。
这座跨越五百年的“去思碑”,不仅是对何继周的纪念,更是对所有为官者的警示:圣贤书的价值,不在于考取功名,而在于践行“造福一方”的使命;官员的分量,不在于官阶高低,而在于百姓心中的温度。
作者简介:
长勺野老
又名虎山遗客,煜阳子
![]()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地方文化研究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