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11月7日
检察日报社举办主题为
“智媒共生・守正致远
——AI时代法治新闻人的
价值重构与能力进化”
记者节活动
面对奔涌的AI浪潮
法治新闻人正主动求变
以技术的“智”赋能内容的“质”
在守正创新中完成一场深刻的能力进化
记者编辑代表发言
技术浪潮中彰显
人文价值
![]()
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访部记者 郭琦
AI时代法治新闻人的价值重塑与能力进化,就是重视AI等新技术辅助新闻报道的潜力,但更应重视自己对采访、报道是不是竭尽全力,是不是通过深入思考提供给AI精准的指令,给读者精神上的“款待”。终有一天回首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的脚步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我们的报道像点点星光,曾照亮过风云岁月,抵达过隐秘角落,也温暖过亿万人心。
![]()
检察日报社要闻部编辑 张雪莹
在AI时代,法治新闻人应正视自身对技术认知的不足,在学习拓展的同时坚守法律与新闻的双重专业优势。既要认识到,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能够辅助内容生成并开展数据分析,激发创作火花,也要意识到其无法替代人的社会性、情感与现场洞察。因此,法治新闻人的核心定位在于成为AI与公众之间的“翻译官”,以专业判断力将AI技术融入新闻生产,实现“信达雅”的内容传播。我们应善用AI解放生产力,丰富作品表现形式,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深度采访、思辨与有温度的叙述中,坚守专业性,敬畏真相,在技术浪潮中彰显人文价值。
![]()
检察日报社人物品牌新闻部编辑 刘钊颖
在智媒时代,我们的价值从不是被AI替代,而是要成为 “会掌舵的领航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以下三步:第一,要做“精准指令师”,将专业检察术语与业务概念,系统整理成专属知识库,不断训练AI让它逐步熟悉检察语境、理解专业表达。第二,要当好“事实守门员”,对稿件通过“AI初筛+人工复核”的双重机制,守住内容真实的底线。第三,要成为“价值挖掘者”,借助AI从海量线索中筛选出有潜力的选题,再通过记者的深度采访、情感注入,挖掘出那些彰显司法温度的检察故事。
![]()
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发布中心编辑 张苏茜
近年来,AI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检察宣传文化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智慧动能,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新悄然铺开。AI技术为策划作品插上创新之翼,丰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故事内涵,让法治精神得到更全面展示。身处检察新闻宣传一线的我们,将持续挖掘独有的“检察富矿”,以更创新的形式、更有质感的内容引领社会法治风尚。
![]()
检察日报社驻安徽省记者站站长 吴贻伙
作为AI时代下的法治新闻人,我们当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以坚定的立场守护法治内核,以持续的学习驱动能力进化。不断激活创作灵感、打破技术壁垒,有创意就能有作品,更能出精品。技术迭代的速度或许以分秒计算,但检察宣传的内核沉淀需要岁月打磨。当AI将法律文书转化为短视频文案时,我们仍需倾听群众的司法期盼;当系统自动生成传播数据报告时,我们仍在思考如何让检察故事直抵人心。
专家讨论
主动谋划 智媒共生
![]()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专职副秘书长
新闻培训中心副主任 魏骅
今天活动的主题精准地切中了我们这个时代新闻业,特别是法治新闻领域面临的核心命题。检察日报社作为法治新闻宣传的主力军、主阵地,主动谋划、率先探讨,体现了高度的时代敏感性和专业责任感。
当前,我们正身处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之中。AI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已经参与到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从线索发现、数据挖掘,到内容辅助生成、智能校对,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这无疑是巨大的机遇,“智媒共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技术越先进,浪潮越汹涌,我们越要坚守真实性的生命线,坚守公平正义的法治追求,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AI时代,法治新闻的传播将是全媒体、多模态的。我们需要具备运用数据可视化、短视频、交互页面等多种形式,精准、生动、权威地解读法治事件的能力,成为既懂法律、懂新闻,又懂技术、懂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
新华社法人微博主编 王朝
“未来打败你的不是 AI,而是会用 AI 的人”。我们对AI的应用关键在驾驭能力,而非被取代。
当前AI多用于可预见性节点报道,在到达不了的时间点(历史、未来)与地点(超级视角)等领域优势显著,可制作“见所未见”的内容,如隔空互动、万物生花等。建议媒体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搭建AI辅助采编系统,可一键生成海报、视频等,覆盖多场景且内容可复用无版权问题。未来媒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优先与头部AI大模型深度合作,争取高级权限与定制化服务,避免在技术迭代中落后;多渠道联动,放大传播声量,同央媒联合出品;邀请知名专家、正能量艺人等参与AI内容制作,提升内容吸引力与公信力,实现“1+1>2”的传播效果;组建专项团队,打造特色 IP,成立AI兴趣小组或专项工作室,明确分工,集中力量攻坚垂直领域,打造栏目化、品牌化 IP,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维钢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具有强大的数据穿透力,已经延伸到新闻的全流程生产,在法治领域也尤为明显,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报道事实,让记者用算法跑在新闻前。但另一方面,AI批量式生成虚假法治新闻等,也会损害司法公信力。当前,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算法量刑的公开性与可解释性等核心问题,尚未形成明确的法律界定与规制,这既可能引发实践中的争议纠纷,也可能对司法公正与公信力造成潜在影响。那么,新时代记者该如何重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优秀的法治新闻人需兼具法律、技术、传播、公共“四种方言”。目前,法学院、新闻学院已将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记者需完成交叉训练,实现人机协同。AI是技术透镜,法治新闻需以其为 “正义扩音器”,而非 “谣言放大器”,实现算法与良知共处、人机协同进化。
第9467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检察日报正义网微信公众号
监制 丨 姜洪
策划、文字 丨 曹烨琼 王岚芳
视频 丨 韩云峰
图片 丨 钟心宇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