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薛城临山公园,春有繁花覆坡,夏有浓荫蔽日,晨练的老人打太极时脚下的土地,遛娃的父母牵着孩子走过的石阶,殊不知都踩着一段沉睡两千多年的汉代往事。这片位于兴仁街道薛庄社区东南山坡的临山古墓群,2万平方米的区域里,藏着鲁南地区最独特的汉代墓葬遗存,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道刻痕、每一寸夯土,都在悄悄诉说着当年的繁盛与沧桑。
一、石匣藏幽:山坡上的汉代"地下民居"
![]()
临山不算巍峨,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汉代先民眼中的"风水吉地"。整个墓群依山而建,顺着缓坡错落分布,暴露在外的墓葬清一色都是石匣墓——这种以青石板拼接而成的墓葬形制,在鲁南地区并不少见,但临山古墓群的石匣墓却有着自己的讲究。石匣由整块青石凿刻拼接,严丝合缝,有的石板上还残留着当年工匠凿刻的痕迹,深浅不一的纹路里,仿佛能看到匠人挥锤劳作的身影。
![]()
站在墓群遗址前,俯身细看那些散落的画像石残块,菱形纹交错排列,十字穿环纹灵动飘逸,垂帐文线条柔和如帘幕轻垂。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在汉代可不只是装饰那么简单。菱形纹象征着吉祥如意,十字穿环纹寓意着生生不息,垂帐文则是模仿生前居所的帐幔,寄托着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执念。想象一下两千年前,薛城作为古薛国故地,这里的先民们将逝者安葬在临山之阳,用精美的石板搭建墓室,用寓意美好的图案装饰墙面,既是对逝者的敬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
1991年5月,枣庄矿务局修建锅炉房时,这片沉寂千年的古墓群意外重见天日。枣庄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们闻讯赶来,在2万平方米的区域内,一共清理出23座墓葬。这些墓葬规格大小不一,有小巧的单人墓,也有规制较高的多人合葬墓,既有常见的洞穴式墓,也有独具特色的壁画墓——而这处壁画墓,后来成了整个发掘过程中最让人惊喜,也最让人惋惜的发现。
二、壁画惊世:一场暴雨定格的千年遗憾
![]()
在清理出的23座墓葬中,编号M8的墓葬显得格外特别。当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墓口的浮土,撬开厚重的石板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是一座鲁南地区罕见的汉代壁画墓!虽然北壁和东壁已经在岁月侵蚀和施工中遭到破坏,但西壁和南壁的壁画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模样。
![]()
参与过当年发掘的薛城文化馆老刘,每次提起这座墓都忍不住感慨:"那壁画真是绝了!活灵活现,精美绝伦,这辈子都忘不了。"据老刘回忆,M8西壁壁画长2.9米,宽2.3米,画面左右和中间各绘有一根立柱,柱下是阶梯状的柱础,顶端有栏额,柱础下还有平整的台基,仿佛一座汉代宫殿的缩影。而南壁壁画更有看头,长3.00米,宽1.87米,左右各有一柱,西柱柱础完好,东柱下端残缺,柱上端的栏额清晰可见。壁画中间是4根平行竖柱,中间两柱用一横柱相连,下部绘着一座三角顶亭阁,亭顶瓦垄分明,两侧各有一个角状物,看着像是传说中的吻兽,柱下是阶梯状高台,亭阁右侧还绘着一匹马,马首微仰,身形肥硕,尾巴自然下垂,神态悠然自得,仿佛下一秒就要迈步前行。
![]()
更让人惊叹的是壁画的绘制工艺。考古专家研究发现,当年的工匠先在平整的墓壁上涂抹一层2-3厘米厚的草拌细泥,仔细抹平后,再用红朱砂大笔勾勒涂刷出物像。朱砂的红色历经千年依然鲜艳,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既有写实的细腻,又有写意的洒脱,充分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要知道,在汉代,壁画墓多流行于中原地区,鲁南地区此前从未发现过如此别具风格的壁画墓,M8的出现,无疑为研究汉代绘画艺术和丧葬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
可天有不测风云。当时考古条件有限,没有完善的现场保护措施,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毫无预兆地降临。雨水顺着墓坑缝隙不断涌入,短短一夜之间,整个墓坑就被灌满了。等到雨停后,考古队员们急忙排水清理,却发现那些用朱砂绘制的壁画早已被雨水浸泡得面目全非,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模糊不清,灵动的线条也支离破碎,一座堪称"汉代艺术瑰宝"的壁画墓,就这样在自然的力量面前,留下了永恒的遗憾。老刘说起这事,语气里满是惋惜:"也许真是天意吧,这么好的东西,没能保存下来,太可惜了。"
三、文明印记:汉代墓葬里的鲁南往事
![]()
虽然M8的壁画没能完整留存,但临山古墓群的价值依然不可估量。作为鲁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别具风格的汉代墓葬群,这里的每一座墓葬、每一块画像石,都是解读汉代薛城社会生活的密码。
![]()
从墓葬形制来看,洞穴式墓和石匣墓并存,规格大小不一,反映出当时薛城地区居民的社会等级差异。有的墓葬仅能容纳一人,随葬品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而像M8这样的壁画墓,不仅规模较大,还配有精美的壁画,墓主人显然是当时的贵族或富裕阶层。这也印证了汉代薛城作为交通要道和经济重镇的繁荣景象——这里既有普通百姓的烟火生活,也有贵族阶层的奢华享受。
![]()
出土的画像石虽然大多残缺,但上面的图案依然能透露出丰富的信息。菱形纹、十字穿环纹等常见的汉代装饰图案,在临山古墓群的画像石中都有体现,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着古人的精神信仰。而M8壁画中出现的亭阁、马匹等元素,则直接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亭阁是汉代贵族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马匹则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财富象征,这些画面就像一幅幅"汉代生活速写",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年前薛城人的生活状态。
![]()
更重要的是,临山古墓群的发现,填补了鲁南地区汉代壁画墓研究的空白。在此之前,学术界对鲁南汉代墓葬的了解多集中在石刻画像墓上,而壁画墓的发现,证明了汉代绘画艺术在鲁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的地域差异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考古专家表示,临山古墓群的墓葬形制、壁画风格、画像石内容,既有汉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鲁南地区的本土特色,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
四、古今相融:古墓群边的烟火与守望
![]()
如今的临山古墓群,已经被纳入临山公园的保护范围。沿着公园的步道拾级而上,就能看到用围栏保护起来的墓群遗址,旁边立着文物保护标识牌,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历史价值。每天清晨和傍晚,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散步、锻炼,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唠家常,古墓群就这样静静地融入了薛城人的日常生活,成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处的见证。
![]()
偶尔会有游客在标识牌前驻足,听当地人讲述那些关于古墓和壁画的故事。虽然M8的壁画已经消失在岁月中,但老刘这样的亲历者,依然会把当年的所见所闻讲给年轻人听,让那段遗憾而又珍贵的历史得以传承。而那些散落的画像石残块,被妥善收藏在博物馆里,经过专业的修复和保护,继续向世人展示着汉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
临山古墓群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薛城从汉代的繁盛到如今的日新月异。它没有帝王陵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名人墓的声名远扬,却用最朴素的方式,保存着鲁南地区的汉代文明印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藏着两千年前的生活密码;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后人对历史的敬畏。
![]()
站在临山之巅,俯瞰着脚下的古墓群和远处的薛城城区,古今景象在眼前交织。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汉代先民或许不会想到,他们当年精心修建的墓葬,如今会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研究历史的宝库。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的人,在享受着岁月静好的同时,也应该铭记:每一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
![]()
下次再去临山公园,不妨放慢脚步,去古墓群遗址前走一走。摸一摸那些历经千年的青石,想一想那些关于壁画的传奇,你会发现,这片看似平凡的山坡上,藏着薛城最深厚的文化底蕴,藏着中华文明最动人的历史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