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又是一年体检季,在你的体检预约清单里,是否赫然列着“肿瘤标志物七项”或“癌症早期筛查套餐”?许多人在所不惜,只为求得一个心安。然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等相关方案中,却给出了明确且颠覆许多人认知的指导:“不推荐将肿瘤标志物作为癌症筛查手段。”
![]()
图片来源:《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版)》
这一权威定调,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它直接挑战了盛行多年的体检“常识”。为什么这项看似高端、便捷的抽血检查,会遭到权威部门的明确“不推荐”?这背后,是一场关于科学防癌的正本清源。今天,让我们拨开迷雾,探寻真相。
正本清源
肿瘤标志物究竟是什么?
在理解“为什么不推荐”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本职工作”。
肿瘤标志物,并非什么神秘物质。它主要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人体因应对肿瘤的侵袭而产生的糖类、脂类、酶、激素等物质。通过检测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存在和生长状态。
然而,肿瘤标志物的核心设计用途,从来就不是为健康人群进行癌症“初筛”。在肿瘤科医生的手中,它更像是一个“管理工具”,主要服务于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用于:
疗效评估的“监视器”:在手术、化疗或放疗后,医生会通过监测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治疗方案是否起效。如果指标下降,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反之,则可能需要调整策略。
复发监测的“预警机”:对于结束治疗的康复期患者,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是捕捉癌症是否“卷土重来”的重要线索之一。指标的再次升高,会提醒医生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辅助诊断的“旁证”:当医生基于症状、影像学等已高度怀疑患者患有某种癌症时,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一系列证据链中的有力一环,支持诊断方向。
将这样一个用于“战后”监测与管理的工具,错误地投入到“战前”全民侦察中,是其一切问题的根源。
三大“硬伤”
为什么它不适合普通筛查?
卫健委的“不推荐”,是基于其作为筛查工具存在的根本性、结构性缺陷。盲目使用,不仅无益,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次生伤害”。
硬伤一:假阳性率高——制造“一场虚惊”的恐慌风暴
这是肿瘤标志物用于普筛时最致命的问题。它的升高,远非癌症的特有信号。
其中,许多良性疾病是常见“干扰源”,比如AFP(甲胎蛋白)升高,除了肝癌,更常见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良性疾病;CA125升高,是卵巢癌的标志,但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胰腺炎甚至怀孕都可能使其升高;CA19-9升高,可能与胰腺癌有关,但胆结石、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疾病同样会导致其显著上升;而CEA(癌胚抗原)更为“是非”,吸烟、结肠炎、胰腺炎,甚至糖尿病都可能让它“亮起红灯”。
想象一下,一个健康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向上箭头时的心理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反复奔波于各大医院,是可能接受的CT、穿刺等一系列昂贵且有创的检查。最终,却发现是一场乌龙。这种“过度诊断”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和身体损耗,是肿瘤标志物筛查带来的最大危害。
硬伤二:假阴性率高——埋下“平安无事”的致命陷阱
这一点,比假阳性更为隐蔽和危险。
并非所有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升高。许多早期癌症,由于肿瘤体积小,分泌的标志物浓度低,或者其本身就不分泌特定标志物,检测结果完全可能显示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如果一个具有癌症高危因素的人(如长期吸烟者、有家族史者),因为做了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正常”,便如释重负,认为自己与癌症无缘,从而放弃了真正有效的筛查(如低剂量螺旋CT),这可能导致真正的早期癌症被漏诊,错失根治的黄金时机。
硬伤三:敏感性与特异性不足——“筛子”的孔眼大小都不合适
一个理想的筛查工具,需要兼具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敏感性是指在病人中能正确判断为阳性的能力(不漏诊)。而特异性则是指在健康人中能正确判断为阴性的能力(不误诊)。
肿瘤标志物在这两项关键指标上双双“不及格”。它的“筛孔”既太大了(会漏掉很多癌症,敏感性低),又太密了(会捞起太多非癌症杂质,特异性低)。用这样的“筛子”去人群中寻找癌症,结果自然是漏洞百出。
科学防癌之路
我们该如何正确筛查?
卫健委的“不推荐”,是为了将公众引导至更科学、更有效的癌症筛查路径上。真正的癌症早筛,讲究“对号入座”,即针对不同癌种,采用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的“金标准”方法,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筛查。
以下是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及国际权威指南推荐的筛查方案:
1.肺癌——筛查“金标准”:低剂量螺旋CT(LDCT)
为何有效?它能清晰发现肺部微小结节,其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效果已得到国际公认。
筛查谁?年龄50-74岁,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吸烟史≥30包年(如每天1包,吸30年),或戒烟不足15年;或有职业暴露史、家族史等。
2.乳腺癌——筛查“金标准”:乳腺钼靶X线摄影
为何有效?能有效发现临床触诊不到的早期乳腺癌,特别是钙化灶。
筛查谁?一般风险女性,从40-45岁开始,每1-2年一次。高危人群(如有明显家族史、BRCA基因突变)应更早开始,并联合乳腺超声或MRI。
3.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肠镜检查
为何有效?它不仅能发现早期癌,更能通过切除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直接从根源上预防癌症,是唯一一种兼具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筛查。
筛查谁?一般人群从45-50岁开始。高风险人群(如炎症性肠病、家族史、遗传性息肉病)应提前并更频繁。
4.胃癌——筛查“金标准”:胃镜检查
为何有效?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筛查谁?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癌家族史者。
5.肝癌——筛查“组合拳”:血液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
注意:这里是肿瘤标志物AFP的正确使用场景之一,但它必须与超声联合,且仅针对高危人群。
筛查谁?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酗酒者。
6.宫颈癌——筛查“双保险”:HPV检测+TCT检查
为何有效?HPV检测从病因上筛查,TCT检查从细胞形态上判断,两者联合,精准高效。
筛查谁?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进行联合筛查。
理性防癌
把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卫健委的明确表态,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科普纠偏。它告诉我们一个核心事实:防癌需要科学,而非盲目依赖单项检查寻求心理安慰。肿瘤标志物是医生的“管理工具”,而非普通人的“筛查神器”。请将它交还给医生,用于它该用的地方。不要被一份显示“箭头升高”的体检报告所绑架。面对异常结果,首要的是咨询专业医生,而非自行陷入恐慌。
真正的智慧,在于采取行动。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性价比最高的防癌策略。
将有限的健康资源,投入到经过验证的“金标准”筛查中。了解自身的风险因素,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才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明智之举。
编辑 | 佼 娇
排版 | 粘 洞
一审 | 佼 娇
二审 | 鹏 哥
1
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2
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3
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医思诺
精准传递肿瘤资讯,温情照亮抗癌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