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苦”列为五味之一,很多药食同源的苦味食物都是餐桌上的常客,不过,您未必吃对了。今天,笔者为您盘点常见的“吃苦”误区。
![]()
![]()
苦味的特性
![]()
苦味的核心特性主要有三:能燥、能泄、能坚。
苦能燥湿。就像干燥剂能吸附水分,苦味药材常被用于清除人体湿邪,尤其是“又热又湿”的情况。例如,黄柏、苦参可清热燥湿,苍术、厚朴可燥湿散寒,天南星可燥湿化痰,萹蓄、瞿麦可利尿祛湿。
苦能通泄。其一是通便,如大黄,苦寒下行,专治热结便秘;其二是清热泻火,如黄连、黄芩、栀子,善于清心火、肝火、胃火和肺热;其三是降气平喘,如杏仁可降泄肺气,缓解咳嗽气逆,代赭石质重下行,可平肝胃之逆。
苦能坚阴、坚气。一方面,苦能固护阴液不为虚火所伤,如黄柏善清肾之虚火,从而保护肾阴;另一方面,苦能坚护脾胃正气,改善因湿热引起的消化不良。例如,食用苦瓜能清除胃肠湿热,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
常见误区知多少
![]()
“吃苦能去火”“良药苦口”是广为流传的俗语。从中医角度看,苦味天然具备清热、燥湿、坚阴之效。夏季适量吃苦瓜可清热解暑,适当饮用莲子心茶能缓解心烦失眠,这些都是苦味“去火”的体现。但需注意,中医所说的“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并非所有“火”都能用苦味来治。若误用苦温药如苍术、厚朴去实火,反而可能助热。
“良药苦口”的道理也在于此。苦味药物多能直泻热邪、燥湿祛浊,作用迅速,因此,它们往往口感苦涩、疗效确切。不过,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效取决于药性与病情是否匹配,而非苦味本身的浓淡,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越苦越有效”。
![]()
“吃苦”把握好度
![]()
食用苦味有好处,但过量食用会伤身,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春夏湿热之季,苦味可助清热解暑;秋冬干燥寒凉时,过食苦味易伤津液、损阳气,应少用。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适量食苦有助祛湿清热;而在北方干燥寒冷地区,过食苦味易加重干燥,导致口干、便秘。
2.避免长期、大量食用苦味,建议仅在出现实热、湿热症状(如口舌生疮、便秘、咽喉肿痛等)时食用,且应控制好剂量。
3.湿热体质、实火旺盛者,适当食用苦味可清热祛湿;虚寒体质、脾胃虚弱者则不宜多食,否则会损伤阳气,加重不适。
大家可通过搭配、炮制、调整用法等方式,减轻苦味食材的副作用。例如,苦瓜搭配生姜炒制,野菊花茶加入枸杞子调和,对黄连、栀子进行炮制等,这些方法均可降低刺激性。苦味食物尽量熟食,茶饮避免空腹饮用。
![]()
药食同源的苦味食材
![]()
很多苦味食材既是药材,又是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蒲公英、野菊花、芦荟等。它们既能入膳,又能入药。例如,苦瓜可凉拌或清炒,清热解暑;莲子心、蒲公英可泡茶或煲汤,清心安神、清热解毒;野菊花泡茶,清肝明目;芦荟少量入饮,有助于清热通便。
食用时需注意,量宜适中,避免过苦伤津。例如,苦瓜每次食用50~100克,莲子心泡茶以3~5克为宜。寒凉体质者应搭配生姜、牛肉等温性食材调和,或与滋阴食材如麦冬、枸杞子同用,以缓和苦味的寒凉与燥烈之性。
苦味虽有清热之功,但因其“药性燥、易伤津、败胃、伤肺”的特性,以下场景需慎用。
秋冬季节气候寒凉干燥,人体阳气逐渐向内收敛,此时养生需注重藏阳保暖、滋阴润燥。而苦味药性偏于燥烈,容易耗伤人体津液,会加重秋冬干燥引发的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问题。同时,苦味多带寒凉之性,会损伤人体阳气,导致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腹泻等症状加重。因此,秋冬季节需减少甚至避免食用苦味。
若长期处于空调房等干燥环境中,人体本身就容易津液不足,这种情况下过量吃苦味,会进一步加重口干、便秘、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
![]()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 陈晓伟
编辑:梁婧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