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挺典型的事儿:有人1984年上班,2025年退休,工龄41年、养老账户存了8万5,最后退休金却和不少人自己算的数对不上。其实不是算错了,是养老金计算里藏着几个容易忽略的细节——今天用这个例子把逻辑拆明白,你自己也能算准。
![]()
先把案例数据理清楚
参保人情况:1984年10月参加工作,2025年10月退休(刚好60岁),工龄41年,养老个人账户余额8.5万。
补充信息:他所在省份2024年社平工资是7500元,一直按社平工资100%缴社保(“平均缴费指数”是1)。
养老金咋算?分2部分加起来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俩部分都和“工龄、缴费多少”直接挂钩。
第一部分:基础养老金(占大头)
公式是:(退休时社平工资+社平工资×平均缴费指数)÷2×工龄×1%
代入数据:
(7500+7500×1)÷2×41×1% = (15000÷2)×41×1% = 7500×0.41 = 3075元
这里最容易漏的是“工龄”的定义:它是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这位参保人1984年上班,90年代社保才普及,之前的工龄算“视同缴费”,所以能累计到41年。要是你工龄里有“视同缴费”(比如80、90年代上班),别忘了加上,这部分直接影响基础养老金多少。
第二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账户余额算)
公式是:个人账户余额÷计发月数(60岁退休的计发月数是139)
代入数据:
85000÷139 ≈ 611.5元
这部分很直接:账户里的钱越多、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这部分钱就越多。比如61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2,同样8.5万的话,能拿到85000÷132≈643元。
最终退休金:3075+611.5≈3686.5元
很多人算错,就是漏了“视同缴费年限”——比如只算实际缴社保的30年,基础养老金就会少算11年的部分,结果自然对不上。
影响退休金的3个关键细节,别忽略
1. 平均缴费指数:要是你一直按社平工资300%缴(比如高薪岗位),平均缴费指数就是3,基础养老金会变成(7500+7500×3)÷2×41×1%=6150元,比按100%缴多一倍;
2. 退休地社平工资:社平工资越高,基础养老金越多——比如同样工龄,在上海退休(社平工资更高)比在小县城拿得多;
3. 退休年龄:晚退1年,不仅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减少,基础养老金用的社平工资也会涨,退休金整体会更高。
最后聊句实在的:退休金不是“拍脑袋估数”,把“视同缴费、缴费指数、社平工资”这几个数搞准,自己也能算明白。
你算过自己的退休金吗?有没有遇到“工龄算不准”的问题?评论区聊聊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