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昨晚,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端”上了评弹舞台——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菜肉馄饨》在兰心大戏院迎来首演。今天上午,同名电影也在同一地点放映。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不仅促成了这次艺术“双生”,还在影片中客串出演“高医生”。一碗馄饨,串联起银幕与书坛,也连接起传统曲艺与当代表达。
令不少老听客略感意外的是,高博文虽未参演评弹版《菜肉馄饨》,却依然登台与观众互动。他以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馄饨翻花头,实在有吃头,电影拍得好,评弹有听头”,为演出预热,也点出了作品的多元呈现。
![]()
高博文
同一题材不同解读
《菜肉馄饨》围绕一位典型的上海爷叔老汪展开。退休后的他,每周六雷打不动地骑着自行车穿行街巷,只为给事业有成的儿子包上一碗菜肉馄饨。儿子到了而立之年,依然单身,老汪“闯”入人民公园相亲角,意外被裹挟入一幅关于亲情、婚姻与情感陪伴的都市图景。两代人在婚姻观念与情感需求间的碰撞与渴望,也随之浮出水面。
舞台上,徐惠新、郭玉麟、毛新琳三位年逾六旬的评弹名家共同塑造“老汪”这一角色,尤其是在表现老汪与亡妻素娟、新识美琴之间的情感过渡时,郭玉麟和毛新琳直言这是“最难说,但最好看”的“弄堂书”,噱头相当足。
三位实力派花旦周慧、陶莺芸、朱琳与人气演员徐一峰的同台,则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风采。徐一峰在剧中一人分饰六角,甚至要演老汪亡妻的“魂灵头”,反差效果笑得台下拍手叫绝。
![]()
郭玉麟、朱琳、陶莺芸
编剧兼主演徐惠新坦言,作品聚焦的是都市婚姻,尤其是老年人的情感状态。在他看来,馄饨谐音“混沌”,暗喻现代都市人——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情感归宿的迷茫与追寻。如今的老年人早已不是过去“夕阳红”式的被动心态,他们生活质量更高、精神世界更活跃,对情感陪伴的需求也更为强烈。
为此,徐惠新要求演员向喜剧靠拢,说表要轻松,尽可能噱一点。这种向都市轻喜剧的倾斜,不仅未削弱评弹的艺术特质,反而实现了评弹“理、味、奇、趣、细”的转化。结局处理上,评弹版也并未沿袭电影走向,而是给出了一个轻松且戛然而止的答案。
![]()
毛新琳、徐一峰、陶莺芸
电影评弹热度双高
电影《菜肉馄饨》一众主创和小说原作者金莹也来到首演现场:“评弹和小说、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三种表达,各具特色,又各自发挥了不同艺术表达的长处。这么精彩的演出,让我也感觉与有荣焉。”特别是第二回,老汪和美琴吃饭,素娟在旁边捣乱这场,她看得津津有味,非常过瘾。
金莹回忆道,2019年因病住院期间,她读着金宇澄的《繁花》,深受其中上海意象的触动,决定动笔写下酝酿已久的相亲角故事。完稿后,她曾暗自期待:“这个故事会不会有一天成为一部评弹?”在她看来,小说中戏谑与市井的气息,与评弹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而高博文与金莹的缘分,则要追溯到十多年前沪语专栏《闲话上海滩》的合作。当高博文在电影《菜肉馄饨》中客串“高医生”时,他敏锐察觉到这一题材与评弹的高度契合,随即决定购下版权,将小说搬上书坛,也让金莹当年的想象成为现实。
![]()
徐惠新、周慧、朱琳
![]()
徐一峰、周媛、徐惠新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菜肉馄饨》的火爆,不仅仅停留在舞台的掌声里,更蔓延到了剧场外的文创区。原计划供两天销售的60套文创产品——印有评弹和馄饨元素的擦手巾、围裙和帆布袋,在首演当晚即告售罄。
而口碑的积累,早已从前几天的社区演出开始。有提前看过“平替版”演出的老听客赞叹:“赚了200块!”在兰心大戏院,观众对老汪的相亲旅程充满共鸣。演后的见面会上,一位女士走到徐惠新面前说:“我是从香港专门来看你的,9号晚上还要再看一场!”
当传统曲艺以轻喜剧的姿态,讲述当代人老有所伴与情之所往的故事,无论是追求传统韵味的老听客,还是热衷都市喜剧的年轻观众,都在这碗有荤有素、有笑有泪的“菜肉馄饨”中,尝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
演后见面会现场火爆
![]()
原标题:《《菜肉馄饨》热乎“端”上评弹舞台,爆笑首演“噱”翻兰心大戏院》
栏目编辑:黄永顺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