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的美股市场,一场无声的风暴突然席卷 AI 领域。
曾被奉为 “科技神话” 的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超 1.4 万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数十家中小上市公司市值总和。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并非偶然波动,一个月内该巨头已两次遭遇万亿级缩水。
一边是 AI 行业看似火热的发展前景,一边是巨头股价的断崖式下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而美国 38 万亿美元的债务大山,又为何会与这场科技股动荡产生关联?
![]()
AI 巨头的双重万亿缩水危机
2025 年 11 月 4 日,美股交易时段的英伟达股价走出了令人心惊的曲线,最终以 3.12% 的跌幅收盘。
对应的市值蒸发规模高达 1.42 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不仅让其首次失守 5 万亿美元市值关口,更创下年内单次下跌的第二高纪录。
10 月 14 日,该公司股价曾单日暴跌 4.4%,同样蒸发超 1.4 万亿元,短短 30 天内两次遭遇 “万亿级缩水”。
这样的波动频率与幅度,在英伟达过往十年的股价走势中极为罕见,也打破了市场对 AI 龙头企业 “抗跌性强” 的固有认知。
![]()
这场市值崩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迅速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在美股市场内部,半导体板块集体陷入低迷,英特尔股价当日下跌超 4%,博通跌幅也达到 3%,整个科技板块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而在 A 股市场,与英伟达存在业务关联的概念股次日开盘便集体承压,其中天孚通信跌幅超 6%,其他相关企业股价也普遍出现 2%-3% 的下跌。
![]()
凸显出全球产业链下的风险传导效应。
更意外的是,虚拟货币市场也受到波及,比特币价格在 24 小时内跌破 10 万美元关口,超 40 万投资者遭遇爆仓,进一步印证了此次波动的跨市场影响力。
当日英伟达的成交金额达到 897 亿美元,较前一交易日激增 40%,换手率更是攀升至 1.8%,创下近三个月以来的新高。
通常而言,高成交金额与高换手率叠加股价下跌,往往意味着市场抛售情绪集中释放,恐慌性抛压特征显著。
有市场分析指出,部分机构投资者为规避后续不确定性,选择在短期内大幅减持,而散户投资者的跟风抛售则进一步放大了下跌幅度,这也为后续股价能否企稳增添了更多变数。
![]()
政策、竞争与估值的致命共振
英伟达此次股价动荡,首当其冲的压力来自政策层面的封锁。
2025 年下半年,美国政府进一步加码高端 AI 芯片出口限制,明确要求英伟达不得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算力超标的芯片产品。
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英伟达的核心业务,其中国区收入同比骤降 24%。
原本已签订的 25 亿美元订单因政策限制无法正常交付,同时为应对市场变化而储备的 45 亿美元库存也面临减值风险。
中国市场作为英伟达全球第二大市场,此次收入下滑不仅影响短期业绩,更对其长期市场布局造成打击,部分客户为规避政策风险,已开始寻求替代方案。
![]()
政策压力之外,行业竞争的加剧更让英伟达陷入 “围剿” 困境。
在国内市场,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崛起,短短一年时间便将英伟达在中国 AI 芯片市场的份额从 70% 挤压至 54%。
尤其在政务、金融等领域,国产芯片的替代速度远超预期。
在国际市场,AMD 推出的 MI300X 芯片以更低的功耗和相近的算力,成功抢占 18% 的市场份额,OpenAI、微软等英伟达的核心大客户,已开始分流部分订单至 AMD。
此外,谷歌、Meta 等科技巨头为降低对外部芯片供应商的依赖,纷纷加大自研芯片投入。
谷歌的 TPU 芯片、Meta 的 MTIA 芯片已在内部数据中心大规模应用,进一步减少了对英伟达芯片的采购需求。
![]()
而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英伟达高企的估值泡沫破裂。
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英伟达的动态市盈率高达 52.85 倍,远超全球半导体行业 25 倍的平均水平,即使与同为科技巨头的苹果(28 倍)、微软(32 倍)相比,也处于明显高位。
与此同时,标普 500 指数的远期市盈率超 23 倍,已接近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以来的历史峰值,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本就处于风险区间。
在美联储此前维持高利率的环境下,市场对高估值资产的容忍度显著下降。
资金更倾向于流向估值合理、现金流稳定的板块,英伟达的高估值逻辑逐渐失效,股价回调也成为必然结果。
![]()
38 万亿压力下的货币政策转向
美国联邦政府 38 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这一数字背后,是每年逼近军费开支的债务利息。
且债务占 GDP 比例已攀升至 99%,据预测 2034 年将突破 116%,远超二战后的历史峰值。
如此庞大的债务体量,让美国陷入 “借新还旧” 的恶性循环。
为偿还旧债利息,政府不得不持续发债,而发债规模扩大又进一步推高利息支出,形成难以打破的债务闭环。
![]()
在这样的财政困境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渐偏离传统轨道,沦为缓解债务压力的工具。
2025 年 12 月,美联储宣布暂停缩表,并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 25 个基点至 3.75%-4.00% 区间。此次调整表面上是为防范流动性紧张,实则核心目标是降低政府利息负担。
数据显示,利率每下降 25 个基点,美国政府每年可减少约 875 亿美元利息支出,这对于缓解财政压力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举措也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弱化,其决策不再单纯基于就业与物价稳定目标,而是更多服务于财政部的融资需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美国的 “政治囚徒困境”。社保、医保与军费是联邦预算的三大核心开支,每一项都关联着庞大的利益群体与选民基础。
![]()
任何削减这些开支的尝试,都会引发强烈反对,影响政客选举前景。
因此,即便两党都清楚债务危机的严重性,却无人敢推动实质性改革,只能通过发债与宽松货币政策维持表面稳定。
这种 “以债养债” 的模式,让债务脱离实体经济支撑,形成 “发债 - 流动性注入 - 再发债” 的畸形循环,为经济埋下巨大隐患。
![]()
资金避险与市场分化新格局
英伟达股价动荡与美联储政策转向,引发全球资金流动重构,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
在美国本土,共同基金从科技板块净流出超 300 亿美元,资金开始转向沃尔玛等现金流稳定的防御性资产。
“聪明钱” 的这一动作,折射出市场对高估值科技股的担忧。
也体现出投资者对当前经济环境的谨慎态度,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被置于更优先位置。
![]()
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对全球汇率与资产市场产生复杂影响。
降息导致美元指数边际走弱,一度跌至 101.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同步升值 230 个基点,新兴市场本币贬值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但这种利好具有局限性:美国头部科技资产因市场深度与安全边际更高,仍获得资本抱团,纳斯达克指数在降息当日上涨 1.2%。
![]()
苹果、微软等巨头股价创年内新高;而新兴市场资产仅受益于短期资金风险偏好抬升,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上涨行情难以持续。
商品市场的表现同样反映出全球市场的悲观情绪,国际金价与油价同步下挫,打破传统 “避险资产与风险资产跷跷板” 的关系。
这一异常现象表明,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足,既担忧通胀反复。
又顾虑经济衰退风险,只能通过减持各类资产规避不确定性。这种普遍的避险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也让未来市场走向充满更多变数。
![]()
结语
英伟达的万亿市值缩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股价波动,更是全球经济深层矛盾的缩影。
美国 38 万亿债务催生的货币政策异化,政策封锁与行业竞争引发的科技股估值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资金分流,这场由债务与估值主导的市场调整,警示着脱离实体经济的繁荣终将难以持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