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车位这个鸡肋产品,如今更加呈现出衰落的势头。
相关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中国机械式停车设备销售额与每年新增泊位数连年下滑,较巅峰期已跌去过半,空置率高达40%。
机械车位这个曾遍布商超、小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市场抛弃。
这个消息对于饱受机械车位折磨的车主来说,就像出门捡到了了百元大钞,能让人高兴到原地起飞。
车友们对机械车位的态度,一向都是口吐芬芳,没有一丝怜悯:
“宁愿违停交罚款,也绝不考虑进机械车位。”
“姚明睡婴儿床都比我的车停在机械车位舒展,每次下车都得练缩骨功。”
曾风靡一时的机械车位为啥人人喊打?它真的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吗?
01
任何行业发展的初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今人人喊打的机械车位也是如此。
机械车位的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彼时,美国大城市汽车激增、房地产市场繁荣使得大量土地被占用,土地资源紧张与停车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一位难求”的问题,第一台机械车位在芝加哥的一家宾馆里诞生了。
机械车位通过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大幅提升了同一空间内的停车数量,虽初期依结构简易还需要依赖人工操作,却因精准的空间把控,迅速成为缓解停车难的神器。
此后,机械车位在美国不断更新迭代:
西屋公司实现了2个平面车位能停8台车的初级目标,芝加哥垂直停车场更加出色,做到了在6个平面车位的空间里,容纳48辆车的进阶目标。
这种“向天空要车位”的模式,在此后的数十年间逐步走出美国,在欧洲、日韩等国家逐步推广,并得到了各种技术升级。
80年代机械车位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很快就搞清楚了其中的核心原理,1984年,中国第一座升降立体式横移车库在北京闪亮登场。
![]()
第一台机械车位的出现,使得不少企业都看中了这块尚未被分割的蛋糕,他们开始从国外引进机械车位技术,想从这个机械式停车行业里捞一点油水。
然而,在那个各行各业都处于起步阶段的时代,中国还没有多少人开得起私家车,机械车位自然少得可怜,每年新增泊车位不过几千个。
到2008年,中国的机械式停车泊位也仅有50万个。
直到2010年前后,机械车位这个“半外来户”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中国面临着一个和100多年前的美国同样的问题:
国家有钱了,老百姓都买得起车了,汽车数量激增但土地不够用,很多人都没地方停车。
而同样一块地,机械车位可以比普通平面车位多停30%-100%的车,恰好可以解决商场、小区、医院等公共场所土地不够大、车位不够用的问题。
于是,机械车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出现在了各个公共场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充当着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救命稻草”的角色。
但值得玩味的是,机械车位从一开始就不是车主们心中的理想型车位。
02
机械车位非但不受欢迎,而且大多数车主都对其深恶痛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大家都知道它是“奸商投机取巧”的产物,因此机械车位的口碑始终都在经历断崖式下滑。
早年为了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很多地方都出台过鼓励开发商修建机械车位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奈何开发商专找政策漏洞下手。
![]()
比如,政策要求项目需要达到一定的车位配比,但并未强制规定用哪种车位。
开发商深谙文字游戏精髓,他们为了节约成本、凑够指标,建索性修建机械车位来滥竽充数。
一个机械车位的成本约1.2万元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3万,而建平面车位的价格就要翻倍了,连土地带施工起步价就得5万元,开发商当然会选前者。
建机械车位省下来的土地可以用来盖住宅楼卖钱,房子的利润可比车位要高几十倍,这笔账开发商们自然算得明明白白。
再来说说验收问题,在这方面可以把开发商分为两类:
第一类还能装一下,他们会大量建设机械车位应付验收,但实际使用率不到30%,可别管怎么说人家还是把面子工程做到位了。
第二类干脆演都不演了,直接花几千块租个机械车位,等到验收通过就把车位拆了。
第二天车主高高兴兴地去停车,仔细一看都懵了:“昨天那么大一堆车位都长腿跑了?”
![]()
时间长了,车主们也就弄清了开发商的套路,对机械车位的信任度直线下降。
还有些开发商更加鸡贼,他们早就算计好了如何把机械车位利用到极致:
比如,拆掉5个机械车位,可以改成3个平面车位,虽然车位总数变少了,但平面车位更加赚钱。
于是开发商会在前期先把不好卖的机械车位卖掉,快速拿回钱,等后期再改成平面车位,又能靠涨价再赚一笔,相当于用一块地皮赚了两次钱。
而开发商的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大量机械车位被淘汰,无法发挥原有功能,也就是说机械车位非但没解决停车问题,反而给车主添了堵。
对开发商来说,机械车位从不是解决停车难的方案,而是“省成本、骗验收、挣快钱”的工具。
当然,这并非是说所有的开发商都是奸商,但是依照机械车位这些年来人人喊打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开发商一定是在建造机械车位的项目中动过手脚的。
既然机械车位的建造过程中掺杂了各种利益,又无数次坑惨了业主,那么它被人讨厌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白地说,车主们对机械车位的讨厌,就像它的设计一样,是全方位、立体式、360°无死角的讨厌。
03
前面说过,不少开发商通过修建机械车位来节省成本,将省下来的土地用来盖房子赚更多的钱。
既然要想方设法地省钱,那么开发商使用的自然就是质量差的设备,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链条断裂、钢架锈蚀、按钮失灵等各种问题,给业主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
例如,北京某小区的开发商在修建机械车位时使用用廉价升降电机,在卖完车位和交付楼盘后就不管任何后续问题了。
这就导致小区内机械车位年久失修,有车主停车时遭遇电机故障,升降台卡住,致使车辆悬空长达3个多小时,造成了上万元的经济损失。
![]()
事后,车主找开发商赔偿损失根本找不到人,物业则甩锅称这是开发商造成的问题,拒绝支付维修费用,最后车主只好自掏腰包修了车。
设备老化从来都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进过机械车位的人都知道这玩意是需要全程看“设备脸色”的。
一旦遇上电机损坏、链条失灵等问题,业主的车就等于被锁进了铁笼子里,再着急也只能干等着,停车费用还会累积得越来越多。
质量问题是工程项目的底线,机械车位的质量如此差劲,使得本来就不受欢迎的它更加遭人嫌弃。
即使抛开质量问题不谈,机械车位还有其他的问题。
近年来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很多车主宁可把车停在路边空地,被交警贴罚单也坚决不进机械车位。
为啥呢?因为人家根本就进不去,即使进去了出来也要脱层皮。
造成这个问题的万恶之源还在开发商,当年开发商建机械车位主要是为了应付车位配比政策,尽快拿到预售证,而不是为了方便车主。
![]()
因此,他们选择了尺寸最小的最低标准设备,压缩车位空间,这其实是符合政策要求的,而且当年的汽车尺寸普遍较小,开得进机械车位。
但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自2010年以来就进入了快车道,如今的新能源汽车、SUV车身都是往宽、大、长方向做的。
我们用车身宽度做类比,以市场上热销的车型为例:
小米su72024款宽度接近两米、问界M8接近2米、迈腾、凯美瑞也在1.85米左右,而传统机械车位的限款普遍仅在1.85米左右。
目前,中国市场上稍微好一点的车,车子宽度都在1.85米左右,机械车位这极限的边缘宽度,再加上两边凸起的挡板,简直就是给车主来找麻烦的。
这也难怪有人吐槽:“机械车位就是驾照教练的职业生涯终结地点。”
“今天好不容易进了机械车位,您猜怎么着,出去的时候轮胎刮坏了,后视镜也碎了,现在在4s店修车呢!”
“大部分行业的存在都有价值,唯独机械车位看起来毫无存在的必要。”
针对机械车位“超级鸡肋”的现状,有人建议将其彻底拆除,但问题是只有开发商有权力拆除它,而只要有一个机械车位还能创造利润,开发商就要将其利用到底。
既然无法拆除机械车位,广大车友索性惹不起、躲得起,我不进去不就完事了吗?
因此,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僵尸机械车位”,机械车位的市场也在急剧萎缩。
为了避免机械车位彻底凉凉,全新版本的AGV智能车库横空出世,这属于一种新的立体车库,能够智能感应车辆尺寸,自动将车子泊进车位。
![]()
不过这种智能车库的造价很高,建造一个车位成本高达6-7万元,目前并未在小区、商场等公共场所普及使用。
当然,即便智能车库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普及,机械车位的生存空间也已经趋近于无了。
机械车位的“凉”,从来不是市场突然的抛弃,而是它从一开始就没站在车主这边。
它是开发商敛财的工具,是尺寸跟不上车型的落后产品,更给广大车主带来无尽烦恼的万恶之源。
当一个行业与发展初衷背道而驰,不再致力于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在不断给人们制造麻烦时,它早晚都会迎来被淘汰的结局。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