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6 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战报显示,俄军已控制顿涅茨克州红军城 85% 的城区面积,包括关键的机场跑道与铁路枢纽,从北、东、南三面形成的合围圈持续压缩,仅剩城西通向波克罗夫斯克的 5 公里通道仍处于炮火覆盖下。
但令外界疑惑的是,在这场被美智库比作 “现代斯大林格勒” 的战役中,俄军在清剿过程中仅遭遇零星抵抗,原本驻守城内的约 6000 名乌军主力踪迹全无。
![]()
前言
2025 年 11 月 6 日,俄罗斯国防部通过官网与社交媒体同步发布顿涅茨克州红军城作战战报,这份时长 4 分钟的视频战报与文字通报显示,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进攻,俄军已成功控制红军城 85% 的城区面积,其中包括城市核心的行政办公区、连接外界的铁路枢纽、储存战略物资的仓库区及 3 条主要进出城公路。
战报中详细列出作战成果:摧毁乌军碉堡、战壕等防御工事 39 处,击落无人机 7 架,缴获装甲车 5 辆、迫击炮 2 门,俘虏乌军士兵 121 人,但对 “乌军主力去向” 仅字未提。
![]()
在随后的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俄军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少将被问及乌军主力情况时,仅回应 “当前在控制区域内,俄军主要遭遇乌军小股留守部队的零星抵抗,尚未发现大规模有生力量”,这一表态引发外界对乌军动向的密集猜测。
![]()
交通枢纽与工业基础成双方争夺核心
俄军为何全力争夺红军城?从地理位置与战略功能来看,这座位于顿涅茨克州北部的城市,是连接哈尔科夫州与马里乌波尔的关键节点,城市内的铁路干线可直达顿巴斯地区多个前线阵地,公路网络则辐射周边 12 个村镇,控制红军城意味着俄军能缩短后勤补给线,同时切断乌军在顿涅茨克北部与东北部的兵力调动通道。
此外,红军城作为苏联时期的工业城镇,保留着大量机械厂、冶金厂等设施,这些工厂的厂房可改造为防御工事,地下管网能作为隐蔽机动通道,对城市攻防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
战前红军城面积约 4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7.8 万,其中老城区占比约 30%,多为低矮的砖混结构房屋,街道狭窄曲折,便于乌军开展巷战。
新城区则以多层公寓与开阔广场为主,俄军装甲部队更易展开。自 10 月 8 日俄军发起进攻以来,双方在老城区的冶金厂、新城区的火车站周边展开反复争夺,乌军依托建筑物构建 “蜂窝式” 防御,在窗户、阳台设置火力点,在街道埋设反坦克地雷,一度让俄军每天推进距离不足 200 米。
![]()
直至 10 月 28 日,俄军投入 “瓦格纳” 集团的 2 个突击营与近卫第 76 空降师部分兵力,采用 “分片清剿、逐个拔点” 的战术,才加快推进速度,最终在 11 月 6 日实现 85% 的控城率,但乌军主力始终未在这些争夺激烈的区域出现大规模集结或突围迹象。
乌军 “有序撤离” 痕迹与隐匿线索
俄军在控制区域内的勘察中,发现诸多指向乌军 “有计划转移” 而非 “溃败撤离” 的细节,这些线索为推测乌军主力去向提供了依据。
在老城区的冶金厂厂区,俄军士兵发现大量被遗弃的单兵作战装备,包括防弹衣、头盔、战术背包等,但这些装备均整齐摆放在厂房角落,背包内还留存着未开封的压缩饼干与饮用水,部分电台处于 “待机状态” 而非 “关机”,显示乌军撤离时并未陷入慌乱。
![]()
在新城区的居民楼内,乌军设置的防御工事后方留有宽约 1 米的通道,通道墙壁上用白色粉笔标注着箭头与数字,疑似撤离路线与批次标识,通道地面未发现杂乱的脚印或拖拽痕迹,进一步印证撤离的有序性。
更关键的是装备与物资的遗留状态 —— 俄军在检查乌军遗弃的 5 辆装甲车时发现,其中 3 辆的燃油表显示剩余油量超过 50%,弹药舱内仍存有 12.7 毫米机枪子弹与反坦克导弹,发动机也未出现损坏痕迹,仅拆除了通讯设备的核心部件。
![]()
在乌军曾经的临时医疗点,俄军发现大量未使用的绷带、消炎药与手术器械,甚至留存着标有 “10 月 30 日” 的药品出库记录,这些细节表明乌军并非因弹尽粮绝或伤亡过大被迫撤离,而是主动选择放弃阵地、转移主力。
此外,俄军电子战部队监测数据显示,11 月 4 日至 5 日期间,红军城及周边 50 公里范围内的乌军通讯信号突然减少 90%,仅残留少量用于迷惑的虚假信号,这种 “通讯静默” 进一步说明乌军在刻意隐藏行踪。
![]()
地下工事、周边地形与战术伪装的三重推测
结合红军城的地形特点与乌军过往作战习惯,军事分析人士提出三种乌军主力可能的隐藏方向,每种方向均有对应的战场条件与战术逻辑支撑。
第一种方向是利用红军城庞大的地下工事网络。作为工业城镇,红军城拥有苏联时期修建的地下防空洞、工厂地下室与地下管网,其中冶金厂的地下掩体始建于 1960 年代,总长度约 12 公里,设有 8 个出入口,内部配备通风、供水系统,可容纳 3000 人长期驻守,且部分段落与城市外围的废弃矿井相连,便于部队隐蔽机动。
![]()
俄军在搜索冶金厂时,虽发现 3 个地下入口,但因入口处埋设了反坦克地雷与爆炸物,且内部结构复杂,担心遭遇伏击而未深入探查,这为乌军主力藏身提供了空间。
第二种方向是乌军主力已撤离至红军城周边的复杂地形。城市北部 15 公里处是连绵的丘陵地带,覆盖着茂密的落叶林,林间分布着大量废弃的农庄、采石场与战壕(部分为苏联时期修建),这些地点既能隐藏部队,又能随时对红军城的俄军发起袭扰。
南部 8 公里则是第聂伯河支流形成的沼泽湿地,芦苇高度可达 2 米,冬季的薄雾进一步降低能见度,俄军的无人机与卫星难以有效侦察。
![]()
乌军此前在赫尔松战役中,就曾利用沼泽地形实施 “分散隐蔽、游击打击” 的战术,此次可能沿用这一思路,将主力拆分为多个连级战斗群,分散部署在丘陵与湿地中,避免被俄军集中打击。
同时,乌军在红军城东南部的小村庄发起小规模进攻,吸引俄军注意力,为主力转移创造时间。这种 “声东击西 + 伪装转移” 的战术,曾在乌军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成功运用,当时乌军通过类似方式将主力转移至俄军侧翼,最终实现战场突破。
![]()
结语
对乌军而言,主力的成功隐匿为后续行动保留了可能性。若能抓住俄军兵力分散的机会,乌军可能对红军城的俄军发起反包围,或袭击俄军的后勤补给线,迫使俄军从其他方向调兵增援,从而缓解顿巴斯其他地区的防御压力。
即使无法发起大规模反击,乌军也可通过小规模袭扰,持续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与物资,拖延俄军的进攻节奏。
军事专家预测,未来 2-3 周内,红军城周边可能爆发小规模遭遇战,俄军试图通过试探性进攻寻找乌军主力,乌军则可能通过袭扰诱敌深入,双方的较量将从 “攻城” 转向 “寻敌”,战场主动权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参考信源
![]()
《德媒:#俄罗斯已控制红军城85%区域#》——今日俄罗斯RT—— https://weibo.com/6244553417/Qckp6CYgM 《克宫:基辅掩盖乌军在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的困难处境》——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https://sputniknews.cn/20251105/1068235434.html 《俄国防部:红军城被围困乌军状况持续恶化,投降是唯一出路》——中国新闻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8017701330149980&wfr=spider&for=p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