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光绪二十二年赴美的时候,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他所目睹的工业文明会在百余年后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在中国本国重新上演。1896年那一年,甲午海战刚刚落下帷幕,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惨状犹在眼前。当他踏上美国的国土,仰头看着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亲眼见证美利坚强大的工业体系时,这位深谙权术的晚清重臣内心无疑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震撼、艳羡,甚至可能还掺杂着一丝自惭形秽以及不甘。他大概能清楚地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所代表的工业实力,已经远远迈过了当时的大清所能追赶的门槛。
![]()
而今,光阴流转了百年,从一穷二白到高铁飞驰,从艰难起步到引领未来,中国制造业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跃迁。这不是简单的你追我赶,而是另辟蹊径,重新定义。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甚至在某些领域,赶超了那个曾让李鸿章叹服的“工业王国”。对此,谷歌前CEO施密特在他的文章中直言不讳:中国不只是崛起了,这个国家已然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造了技术的吸引力。
李鸿章访美后,清廷却似乎并没有真正领悟工业化的意义。典型的例子便是慈禧太后那辆著名的汽车。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饱含心机,特意在慈禧68大寿时献上了一辆由外国图利亚公司制造的汽车。可慈禧对这个“划时代”的礼物不那么感冒:司机怎么能和她并肩而坐?她当即觉得这是一种冒犯而拒绝驾驶。这场乌龙背后,是清政府对技术进步的误解和隔膜;他们不明白这不仅是一台车,更是一种未来生活的开启。
![]()
时间转到了1908年,美国的福特公司推出了T型车,并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将汽车带入了工业化时代。这一下,汽车从贵族们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人家庭的财产,美国的道路上迅速涌现了无数风驰电掣的身影。而那时的中国,还在勉强修建着几条铁路,整个国家对于现代工业的认知,到了晚清的尾声也依旧是步履维艰。不禁让人感慨,若慈禧那时能看懂这辆汽车背后的潜力,历史的轨迹或许会被改写。
不过,自李鸿章驻足于美国的工业大厦到若干年后,中国终究还是真的迈进了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尤其是在汽车工业方面——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中国的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从一度徘徊在他国技术专利门槛边缘,到采取自主创新战略,中国汽车制造业完成了一次不亚于李鸿章所震撼的“跨越”。
![]()
先讲一个时髦的事。去年,施密特到中国参加了一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当时,他在街头就被“中国制造”的爆发力震住了。“小米铺天盖地的智能家居生态,还有华为的技术研发投入,会让人惊叹到连呼吸都缓不过来”,他说。“尤其是中国汽车品牌,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生命力强得不像话。”这里的“中国制造”,已经不再单指廉价的农耕器具、抄袭的电子产品,而是有了稳步发展的技术、庞大的产业链以及完善的体系生态。
就拿汽车来说吧,现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比拼。这一次,中国从起跑线就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走到了前面——比如电池、电机、电控。传统燃油车讲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老三件”,但新能源车更纯粹,全靠电池和技术。如果钱学森先生还在,可能会欣慰地拍着膝盖夸一句“中国没白投入”。1992年,他曾写信建议国家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彼时中国刚刚开始在科技领域发力,传统行业摸着石头过河,钱先生却早已看到了未来能源的重要性。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步,是自下而上、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虽然锂电池技术还占大头,但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方向也没闲着,包容性十足,路线多样。比起特斯拉的单一路线,中国的厂商更像是全能运动员,各方面都愿意尝试,而且敢于“打破规则”,重新定义什么是“车”。
施密特也不是单说汽车,他还特别提到了华为。华为在芯片方面受到美国的封锁,而整个中美科技战的表象,也就在这场“芯片之争”中看得一清二楚。华为干脆用“史无前例”的研发决心一道道拆开用户的困局,不讲面子,只讲实效。施密特感慨,如果这种禁令换了是英特尔,公司大概早就垮了。
![]()
换句话说,不是美国工业不行,而是那套曾拥有的捷径和方法,已经被中国重新改写。中国给这世界带来了经济效益、制造业基础,却也让产业链依赖变成一种新型拉锯战——这让美国有点骑虎难下。要回流制造业,只靠基础关税政策没戏;如果开放市场合作,引入中国资金,那未尝不是一种折中的彼此成全。
可惜,现在的中美政策似乎走向了另外一种局面。施密特说,如果继续彼此敌对,美国可能会走入一种“封闭”的技术发展阶段。如果没有中国的产业支持,美国的制造成本和资源价格都会蹿升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到那时,美国原本炫耀的工业化成就将会变得黯然失色。你看,这话是不是有点像当年李鸿章在美国看夜景时心底的叹息?
![]()
时光如梭,技术也在风起云涌之中日新月异。但老问题依旧存在:跨越和对抗究竟孰为上策?大国博弈是场没有终局的棋局。当年震撼李鸿章的工业文明,如今反震了访华的施密特。百年后的故事,终究还是循环往复,令人唏嘘。
我们现在也许无法预知技术的下一步,但回头望,还有许多值得慢慢品咂的事。谁能想到,百年前一辆苦于慈禧的嫌弃而被弃置的洋车,会用它的血脉,从某种方向上改变了中国未来的道路及命运呢?科技、工业,它们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它们还裹挟着时代的百转千回。而我们如何面对这种力量,也许正是未来的关键所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