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北2025年白色恐怖秋祭慰灵大会的日期日渐临近,新店溪畔的马场町纪念公园再次从城市的喧嚣中浮现,成为承载两岸共同记忆的精神地标。台大哲学系教授苑举正一句“一听到‘马场町’三个字,我就不寒而栗”,道尽了这段历史在亲历者后代心中刻下的深刻烙印,也让《沉默的荣耀》引发的历史回望,有了更为真切的个人注脚。
![]()
1960年出生的苑举正,成长于战后台湾的难民潮中。对他而言,马场町不是抽象的历史名词,而是与家族记忆紧密相连的伤痛符号——父亲当年就读的烟台联合中学,两位校长与五名学生皆在这片土地上惨遭枪决。如今的马场町,秋阳下风筝飘扬,市民骑行休憩,河岸边繁花似锦,与101摩天大楼的现代身影相映成趣,但当苑举正踏足这片曾洒满热血的土地,耳畔仿佛仍能听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清晨的枪声,眼前浮现出青年志士倒在晨露荒草间的悲壮场景。这种源于血脉的敬畏与伤痛,让“马场町”三个字成为无法轻易触碰的历史疤痕。
![]()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让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英雄的故事广为人知。剧集所刻画的“东海情报小组”成员,在毛人凤、谷正文等人构建的白色恐怖铁幕下,以生命践行祖国统一的使命,他们的坚毅与牺牲,让苑举正深受震撼。这位自承“红统”立场源于真实感受的学者坦言,此前对信仰的认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剧中英雄用生命、家庭乃至子女未来交换使命的抉择,让他真切体会到共产主义信念的磅礴力量——那是在“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肃杀氛围中,依然坚守的民族大义。
在苑举正看来,《沉默的荣耀》传递的三个信号,正是这段历史留给当代的珍贵启示。其一,是“沉默”的终结:那些曾隐姓埋名的地下工作者,那些在黑暗中坚守的无名英雄,终于通过影像被铭记,他们的荣耀不再湮没于岁月;其二,是历史的印证:上世纪五十年代无数人前赴后继奔赴台湾参与统一事业,用生命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任何势力篡改;其三,是精神的传承:剧集引发的广泛共鸣,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大陆青年日渐找回的信仰自信,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
白色恐怖时期的马场町,见证了数千乃至上万进步人士的牺牲,他们中既有大陆来的“潜伏者”,也有追求理想的台湾本省同胞。苑举正深知,这段历史不该被任何一方忽视:台湾的外省人是直接受害者,大陆因台湾是中国领土而需铭记,民进党当局更无权回避——若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又如何解释当年200万外省人赴台的历史前提?他以比利时华侨聚会上所见的越南侨胞为例,那些戴着南越国旗领带、流落异国无依无靠的身影,警示着“偏安”的虚妄,也凸显了国家统一对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
如今,每年的马场町秋祭,“爱乡爱国改造社会死而后已”“和平统一走向富强承先启后”的条幅总会如期悬挂,《安息吧,死难的同学》的歌声总会在风中回荡。苑举正作为白色恐怖受难家属,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这段历史,他不求他人支持,只愿父辈的墓园能有人偶尔上香,这份朴素的心愿背后,是对历史正义的执着追求。
![]()
“马场町”三个字的重量,在于它承载的不仅是个体的伤痛与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统一的执着、对信仰的坚守。苑举正的“不寒而栗”,是对牺牲者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分裂势力的警示。当《沉默的荣耀》让“沉默”的英雄走向台前,当秋祭的香火连接起过去与未来,我们愈发清晰:铭记马场町的历史,就是守护民族的初心;传承先烈的信念,就是迈向统一的步伐。这段用鲜血写就的“沉默荣耀”,终将成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力量。
读者朋友们,对此,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