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顾大爷顾大妈在上海有套40平的老房子,登记在老两口名下。自从儿子儿媳结婚,于2016年起就住这儿了,当时老两口口头说过“房子你们先用着”,但没办任何过户或居住权手续。
后来儿子儿媳日子渐渐好起来:卖了儿媳婚前的房,凑钱在市区买了套58平的小房子,又申请了郊区的经济适用房(老两口还借了12万首付),现在小家庭名下有两套房了——但市区的太小,郊区的太远,送孩子上学要90分钟。
这期间老两口陆续给了儿子23万多,除了那12万借款,剩下的大多用来给早产的孙女治病(孙女住院花了不少,自付9万多),儿媳却觉得这钱爷爷奶奶本来就该出。
儿媳说自己产后抑郁时,婆婆竟然17天没来看孩子;老两口不同意了,反驳,说每月都帮孩子打疫苗,签字记录都有。而且老房子实际才38平,三代人挤着人均不到8平,远低于上海居住标准,儿媳还说让老人去大姑子家(120平大三居)住更合理。
现在老人主张收回房屋自住,儿子儿媳则坚称父母曾承诺,将房屋作为婚房长期供其使用,不予归还房子。最后法院调解:儿子一家2023年春节前必须搬离老房;老两口不追究他们之前住这儿的费用;那12万借款不用还了,算孙女的教育基金。同时明确,这老房子从来没给儿子儿媳设过“居住权”,口头承诺不算数。
这事儿也暴露了个社会问题:上海很多老人有房,但不少被子女占着;一半以上的房产纠纷,都是因为家人没签书面协议,口头约定最后闹掰。官司赢了,亲情却伤了,后续修复更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