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跑了20场招聘会,我总算看清楚一点: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弱势”,一定要看好第三方合同!拿着本科文凭,冲着招聘启事上的“六险两金”“人才补贴”,个别的公司到签合同才发现有的是“劳务派遣”,干一样的活拿一半工资,出问题第一个被推出来背锅,维权时还被企业和第三方当皮球踢。
谁没被校招的热闹骗到过?一场招聘会就能涌进上万人,AI面试亭前排起长队,企业宣讲会把“住房补贴”“晋升通道”吹得天花乱坠。可真到投递环节才发现,不少光鲜岗位藏着猫腻:招聘写着“与知名企业合作”,实际连办公区门禁都进不去;承诺“同岗同酬”,发工资时才知道社保按最低基数交,绩效奖金更是没份;项目忙时让我们通宵加班,项目结束就以“临时工优化”为由被辞退,连句交代都没有,当然大部分正规企业是没有问题的,一定要擦亮眼睛好好看,甄别正规不正规。
最让我崩溃的一次,明明是正式员工弄错数据,最后问责时却把锅甩给我这个“第三方”。我拿着工作记录找领导理论,对方轻飘飘一句“你是临时的,把手里的活干好”,瞬间让我寒了心。后来才知道,个别中介借着校招旺季“赚人头费”,把应届生当廉价劳动力,我们的权益在利益链条里根本不值一提。
但跑得多了也发现,校招的“保护伞”其实就在身边。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会现场拆解第三方合同的陷阱,智慧就业平台能一键查询企业资质;新修订的劳务派遣规定明确,派遣比例不能超10%,同工同酬有法可依;不少国企单位,直接在招聘启事上用红字标注“直签合同”“无第三方”,给应届生吃定心丸。
现在我投简历前必做三件事:查企业是否直招、核合同主体是否为用工单位、对照政策看待遇是否合规。其实应届生不是真的弱势,只是没摸清套路、用足资源。那些第三方陷阱再隐蔽,也抵不过政策撑腰和自己较真。
校招还在继续,希望每个踩过坑的同学都能明白:我们的劳动力值得被尊重,第三方合同不该成为压榨的借口。用好人才政策和高校资源,终能避开陷阱,找到真正靠谱的岗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