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出现在作业帮App上的物理题引发家长强烈不适。题目以"有一名普通高中生从11层自由落体而下"为设定,要求计算平均速度、动能与位移。这道冷冰冰的题,把一个"坠楼"的场景当成学习素材,丝毫不顾及学生心理与生命尊严。
![]()
舆论愤怒的,不是题目的难度,而是背后的冷漠。这道题,不仅突破了教育伦理的底线,更暴露出当前在线教育平台在商业压力下的价值观滑坡。教育平台本应传递温度,如今却在算法和商业逻辑的裹挟下,制造出一场"教育伦理坠落"的闹剧。
算法在进化,人心却在退化
教育,本应是唤醒人的尊严与理性的事业;而在作业帮这道题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冰冷的算法思维。
这道"自由落体题",本质上是AI或自动化系统批量生成的产物。题目内容经过算法筛选,却没有人去判断其伦理边界。AI在"计算知识点覆盖率",平台在追求"数量",却没有人关心题目会不会伤害学生。
在这种冷酷的自动化逻辑里,学生只是"用户画像",题目只是"内容资源"。算法根据点击率和留存率决定内容,而非教育价值。教育者的温度被抽离,只剩数据在奔跑、流量在燃烧。
一句"自由落体",在算法眼中是物理概念;在学生眼中,却是生命坠落。当教育平台连"人"的感受都被优化掉,只剩KPI与模型在驱动,这不是教育科技的进步,而是人文精神的坠落。
作业帮从“教育平台”到“流量工厂”的堕变
![]()
这次事件,看似一个"乌龙题",其实是作业帮困境的必然结果。
自"双减"后,K12培训市场大幅萎缩,作业帮转向"工具化"、"题库化"、"AI化"路线。表面是科技转型,实则是商业自救。
但问题在于,平台依旧沿用"互联网思维":追求速度、数量、流量,而非质量、审查与教育责任。
为了保持活跃度,平台不断扩充题库,甚至采用AI批量生成题目,以"覆盖率"、"更新率"为导向。而人工审核成本高、周期长,于是道德审核成了最先被牺牲的部分。最终,平台成了题海机器,而非教育平台。
与此同时,作业帮商业化越来越激进:广告塞满页面、会员频繁推销、学习体验被割裂。平台的焦虑肉眼可见:用户流失、监管收紧、盈利压力大。
当教育不再以"育人"为核心,而是以"变现"为目标,一切荒唐的内容,都是必然。这不是"题目出错",而是商业逻辑在吞噬教育。
教育平台的底线,不该交给算法
教育平台不同于娱乐应用。它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是心智尚未成熟的个体。任何一句话、任何一张图,都可能成为心理暗示。
当作业帮把"学生坠落“”写进题里时,它实际上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价值观:生命可以被计算,悲剧可以被娱乐化。
这是教育最可怕的退步。
它让科技冷漠、让孩子失温,也让教育失去了灵魂。平台可以用AI提升效率,但不能用算法取代良知。教育科技的意义,是让知识更可达、学习更公平,而不是让算法操控一代人的情感认知。
作业帮的回应仅仅是"已下架、在核查",但这远远不够。
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删除一题,而是看到企业对教育伦理的反思与机制重建。如果连最起码的审核都可以被算法取代,那下一次出现的,或许就不是"自由落体",而是"生命的轻描淡写"。
作业帮作为一家教育平台,本应承担起对内容审核、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责任。但现实是,它把教育当"内容",把孩子当"用户",把算法当"老师"。这不是教育的未来,而是教育的反面。
教育不该如此坠落
![]()
作业帮事件不是一次"题目事故",而是一次价值观崩塌。
它提醒我们:当教育平台用算法代替教师,用商业逻辑凌驾教育逻辑,坠落的将不只是题目里的学生,更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教育不能被流量定义,不能被KPI吞噬,更不能被算法冷却。
它的根,是人。
请记住,科技可以让知识飞得更高,但教育的心,不能坠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