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到那张薄薄的成绩单,竟止不住地颤抖。年级第6名。白纸黑字,清晰得近乎不真实。我反复确认,仿佛要将这几个字烙进眼里。窗外是沉沉的夜,我的眼眶却一阵阵发热——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
![]()
一年前的那个夜晚,同样无眠,心情却是天壤之别。那时,女儿的成绩单上赫然印着“476名”。从稳定的前50名,如断崖般坠落至此,那种眼睁睁看着至亲之人下坠却无力挽回的痛楚,至今想起仍心头发紧。
我和她爸,两个自诩理智的成年人,在那段时间里几乎失控。吼过,声音在狭小的书房里炸开,她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骂过,话语如刀,说完便后悔,却收不回来;也求过,近乎卑微地恳求她哪怕多用一点心,可没有用。她人就坐在书桌前,魂魄却仿佛被那块小小的屏幕摄走了。家里的空气凝固成冰,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压抑。深夜,我望着她房门缝里透出的微光,终于妥协——算了,只要她健康快乐,普通大学就普通大学吧。
天赋,原来如此脆弱。 曾经,我们都以为她是被眷顾的孩子——小学时奥数一点就通,初中理化从不费力。那些赞美与光环,如今想来,竟成了甜蜜的负担。它让我们都误以为,这份聪颖是取之不尽的财富,可以随意挥霍。
![]()
转机来得毫无征兆。那是个寻常的周末傍晚,她放下书包,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摸向手机,而是走到我面前,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妈,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了。”
那一刻,我听见心中冰层碎裂的声响。天,亮了!
这不是我们没收手机的命令奏效了,也不是任何外力逼迫的结果。这是一个少年在深渊边缘,自己做出的选择——她要爬出来。
从此,我们开始了另一种“陪”。不再是监视与催促,而是屏息凝神的守护。看她深夜台灯下弓起的背影,像一株倔强的幼苗,在贫瘠的土壤里拼命扎根;看她把做错的物理题一遍遍重做,直到彻底弄懂;看她把“476”那个数字,用红笔写在便签上,贴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从476名,到283,到155,到49……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她用自己的意志,从泥沼里一寸寸挣回来的。
直到今夜,这个第6名。
有人说,看一个孩子浪子回头,是父母最大的欣慰。此刻我才真正懂得,那种欣慰远非“欣慰”二字可以概括。它混杂着心疼、骄傲、震撼,以及一种近乎敬畏的感慨——比天赋更坚韧的,是觉醒后的意志。
这世上从来不缺聪明的孩子。多少天资颖悟的少年,在青春的路口迷了方向,被一时的欢娱、短暂的诱惑勾走了心神,最终“泯然众人”。方仲永的悲剧,古已有之,在今日这个纷繁扰攘的时代,更以各种形式日日上演。天赋是上天的馈赠,但它娇贵如朝露,需用自律的容器来盛放,用汗水的土壤来滋养。一旦松懈,它便悄无声息地蒸发,不留痕迹。
女儿用她这一年的跌宕,给我,也或许能给更多父母与孩子,上了深刻的一课:人生是场马拉松,出发时的轻快灵巧,并不能保证你抵达终点。真正的胜者,是那些在途中即使跌倒,也能忍着剧痛爬起来,看清前路,然后一步一步,踏实向前的人。
看着她此刻熟睡的侧脸,呼吸均匀,眉头舒展。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清北梦,如今似乎踮起脚尖就能够着了。但于我而言,这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我那个不服输的、眼里重新燃起火焰的姑娘,她真的回来了。她的灵魂,经过这一番淬炼,比任何荣誉都更显珍贵。
闺女,你尽管往前冲吧。记住这段从深渊重返光明的路,记住天赋再好,也永远不能放松。而老爸老妈,会永远在你身后,是你最坚实,也最温暖的后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