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对一”帮扶,到区域间“结盟”,再到“10+1”对口协作,全国高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探索,总是不断地被刷新。
11月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召开的首届火炬论坛上,雄安高新区与南京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长沙高新区等10家国家头部高新区结对共建,开展产业协作,打造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
雄安高新区新质生产力孵化器大楼
10个国家高新区同时张开“双臂”,拥抱1个省级高新区,这种情形,并不多见。
事实上,这是一次“看对眼”的双向奔赴。
雄安高新区,位于雄安新区东部,于去年5月正式挂牌。它以雄安高铁站为中心布局,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融合发展,分级布局核心区、规划区、托管区三个圈层,着力打造“站产城”融合的非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智能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早在规划之初,雄安高新区便着力构建以雄安高铁站为核心,以核心区南北为两翼,以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大学园为支撑的“一核两翼三支撑”的空间格局,建设空天园、信息园、生物技术园、新材料园、未来科技园。
“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发展‘1+3’主导产业。”雄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迪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1”是指包括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北斗导航等7个创新生态链组成的空天信息产业。“3”是指以医工交叉、细胞治疗、基因工程、医疗器械等为主发展的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制造产业,以增材制造、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主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金融服务、科创服务、会展经济等为主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
雄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迪接受媒体采访
出人意料的是,“搞空天,到雄安”,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成为现实——
先是中国星网集团落户,接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雄安新区成功入选;紧接着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成立;今年10月22日,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顺利下线,将择日升空······这一系列“大事件”,彰显了雄安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活力。
在中国星网这个“链主”的带动下,空天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创新平台纷纷奔赴雄安。截至目前,雄安高新区已聚集超过60家空天信息领域企业,涵盖卫星集成与总装、运载服务、卫星载荷等7个细分领域。
虽然是一支年轻的“省级队”,雄安高新区却志存高远,一边冲刺国家高新区,一边探寻做大做强“1+3”产业的路径。
据悉,在与10 家国家高新区牵手前,雄安高新区于去年11月加入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通过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和区域协同,学习“老大哥”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政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这段宝贵的历练,让雄安高新区大开眼界,他们发现自己在政策、投入、人才、供应链、基金、应用场景等方面,同样具备很大的优势。
“今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的‘撮合’下,20多家国家高新区两次来到雄安新区,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双方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直到彼此欣赏,找到了合作的结合点,才签下了对口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曹迪说。
“10+1”牵手的刹那,台下的石河子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世平感触良多,“我们就是‘一对一’帮扶的受益者。在大连高新区的对口支持下,我们培养了一批电商人才,形成了电商产业。”
此外,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的联盟共有6个,如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联盟、东北地区高新区联盟、淮河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等,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参与的国家高新区近100家。
![]()
雄安高新区中交智慧之芯
据了解,在火炬论坛上启动的“10+1”对口协作机制,其亮点是,以科技创新合作为核心,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石,以人才交流共育为纽带,充分挖潜各方独特资源禀赋与战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紧密协同、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中国高新区》记者发现,与雄安高新区牵手的10家国家头部高新区,在产业上特色鲜明。如成都的空天产业、无锡的互联网产业和生物产业、合肥的量子产业,皆独树一帜。而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和50%,更是令人惊讶。
在对口协同的背景下,上述国家高新区的特色产业与雄安高新区“1+3”产业遥相呼应,引爆了业界对雄安高新区未来产业的想象力,也为其在“十五五”期间冲刺国家高新区、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未来,框架协议肯定将逐步细化,不断向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延伸,但眼下,我们主要还是‘练内功’,把产业的上下游建起来。同时希望利用高新区的平台资源,把应用场景、成果孵化做起来。譬如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校密集,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他们在产学研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曹迪表示。“我希望各国家高新区在雄安新区寻找到创新的空间,而雄安高新区也通过借力,实现新的发展。”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在接受《中国高新区》记者采访时表示,“10+1”对口协同长效机制一定要落到实处,通过齐心协力,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它打造成为高新区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白津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