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良性互动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五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需求不足和结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和路径优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的路径和空间。


01

从辩证关系看深度融合机制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科技创新是指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发明和工程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完整链条。而产业创新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创新目标和产业目标的重新审视,是着眼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竞争情境的发展模式创新。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泉。科技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可能性和方向引导。其次,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延伸和应用。产业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和动力,并通过市场化应用反馈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多元主体协同作用机制方面,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系统集成,引导创新资源投向战略领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主导的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这就要求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播与科研创新的使命,还需要通过专利许可、转让和人才流动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家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搭建有利于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从有机衔接、精准对接到无缝对接,融合理念不断发展,融合要求持续深化。这种战略引导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持续动力。此外,还需要相应的平台载体和生态环境支撑,形成资源共享、要素集聚的肥沃土壤。

02

以有效路径助力二者良性互动

选择正确而有效的实践路径,才能使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从我国实践探索和发展前景看,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双向融合推进路径。坚持双向发力,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闭环反馈。一是围绕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强化科技向产业的“正向转化”,积极发展科技中介和风险资本,加速科学向技术、产品、产业的转化,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产业创新过程中对科技创新的逆向突破,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加快原创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发展颠覆性技术,推动工程技术发展,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第二,多元模式发展路径。鼓励多元模式涌现和发展,推动产业创新“繁花似锦”。一是创造新兴产业的路径。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意创造新产品,以工程化开发和快速迭代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划时代产品”,以高质量产品供给创造新需求。二是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径。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升级,不断以数智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效能,创新和拓展数字智能场景,以绿色低碳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鼓励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深化对数字智能平台的包容审慎监管。

第三,区域协同创新路径。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设计差异化融合路径,以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北京模式:“三城一区”引领。北京通过规划建设“三城一区”,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功能,进而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模式:长三角协同创新。上海探索出“战略引领、开放赋能、策源驱动、生态共生”的发展路径。在加强区域内功能分工协同的同时,搭建“上海光源+X”网络,促进产学研跨域融合,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上海枢纽”。深圳模式:市场主导生态培育。在“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体制机制环境下,深圳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链配套完善,并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长株潭模式:产业集群协同。长株潭地区工程机械产业通过构建生态协同圈,推出三大机制、签约五大应用项目、发布两项平台,加速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

第四,制度创新突破路径。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制度壁垒,促进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首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强调成果转化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对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其次,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研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更加注重实际问题导向和前沿技术探索。最后,构建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制度,打破体制壁垒,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同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研究和深化探索。总体而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和路径优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03

面向“十五五”的政策思路

“十五五”时期,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主要在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这需要一套环环相扣的政策组合拳。其重点思路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源头,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贯通成果转化链条为主线,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体系作为关键保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采取超常规举措,全链条攻关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提高投入比重,鼓励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二是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破解产学研合作梗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四是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完善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机制。五是发展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如优化科创板制度。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推广“投贷联动”等模式。

以上政策举措的学理支撑和深层逻辑在于以下理论。一是创新驱动增长理论。政策举措强调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旨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变依靠要素投入的传统增长模式,通过提高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过程。政策举措旨在着力构建包含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在内的创新生态,通过搭建平台(如概念验证中心)、促进要素流动(如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完善体制机制(如科技金融改革),激发整个创新生态活力。三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政策举措应从国家层面系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推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正是为了在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整合优化科技力量、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四是创新驱动创业理论。科技创新通过“触发—催化—聚变”三阶段模型,催生新产业并重塑传统业态的动态过程。同时,产业端的需求也会反向为技术演进指明方向,形成“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崔岑 曾煜婷(实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社会科学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18338文章数 255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