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主动致电美国宇航局提出“我们机动你们别动”,一次通话让两国卫星躲过相撞
美方媒体在11月7日披露了这通发生在此前的“紧急来电”,很多美国航天圈人士直接表示小小庆祝
![]()
这次沟通被视作中美航天合作的一次实际突破,虽然只是技术层面,却来得很要紧
背景摆在那儿,低轨已经热闹到有点挤
抬头是点点星光,地面上却是屏幕里密密麻麻的轨道线
截至2025年初,可追踪的大于10厘米轨道物体超过3.65万个,1至10厘米的致命碎片逾百万个,更小的碎片可能达到1.3亿个
自2019年以来,低地球轨道物体数量增长了76%,从约1.37万个涨到超过2.4万个,按预测到2030年可能突破7万个
说白了,太空现在像四环高峰期,车越多越得打招呼
最忙的司机当属星链
SpaceX星链卫星在2019年至2023年间执行了约5万次避碰机动,企业自己都在向监管部门提醒压力在飙升
如果趋势延续,到2028年星链平均每6个月可能要做约100万次机动才能不撞上别人
2025年上半年,星链又做了约14.5万次机动,平均每颗每月调整4次,拥挤带主要在400至600公里和700至800公里
麻省理工的统计也在升温:2025年初,每月避碰超过10次的卫星比例升至1.4%(约340颗),2019年还是0.2%
这次“我们机动你们别动”的表态,为何引人关注?
因为过去常常反过来
美国宇航局的太空可持续发展主管阿尔文·德鲁不久前在悉尼的国际宇航大会上直言:多年来遇到轨道会合,都是美方通知中方——你们保持静止,我们绕过去
而这一次,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动联系美方说:发现双方卫星将要交会,建议你们保持静止,由我们来机动
这种谁动谁不动的默契,背后是很现实的调度效率:谁机动成本更低、可控性更强、风险更小,就谁动,越快达成判断越安全
美方判断这更像技术层面的转向而非战略转向
卡点仍是2011年的“沃尔夫修正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与中国的太空合作,现实上把很多战略层面的合作通道堵在门外
长期来看,中美在太空探索的交流并不多,美国还曾在2011年实际上把中国航天员拒之国际空间站门外,美方官员也时常点名批评中国在火箭再入透明度方面不够
直到2025年11月,双方仍未建立常态化的避碰沟通机制,不过在轨拥挤的压力下,这类临时的技术沟通的确比过去更频繁了
为什么现在就必须谈、必须打电话?
历史的回声足够刺耳
2009年,“铱星33号”和俄罗斯报废卫星“宇宙2251号”在790公里高度相撞,直接炸出了超过2300个可追踪碎片,成为教科书式的连锁风险案例
2021年,中国空间站两次紧急避让星链卫星,分别在7月1日和10月21日,第二次因为对方机动策略未知,风险评估一度拉满
半夜的控制中心里,调度员盯着屏幕上两条趋近的轨迹线,时间像被放慢,这种紧张感谁都不想再经历
专家们也在敲钟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ugh Lewis提醒,当前近地轨道发生严重碰撞的概率已升至约10%,一旦发生,碎片会放大连锁风险
麻省理工的Maya Harris直言,当一颗卫星每月需要避碰超过10次,任务成本会迅速失控,长期会掣肘商业航天发展
美国卫星产业协会与摩根士丹利预计,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一万亿美元,轨道安全已经不是边角议题,而是行业存续的地基
再看更大的棋盘
在巨型星座竞赛中,星链已部署超过9800颗卫星,亚马逊“柯伊伯计划”和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工程都在加速,轨道资源的稀缺正在把“谁先占位、怎么用、出事谁担”摆上桌面
技术是加速器,规则是方向盘
这一次由谁机动、谁静止的默契,其实是在给未来规则做一次彩排
从结果上看,这通电话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相撞,美方也公开给予认可并称这是“重要一步”
从进程上看,治理难题没有被一句“谢谢”就解决,技术互通与战略互信之间,还隔着制度与政治的高墙
接下来怎么走,关乎整个行业能不能稳住速度
最现实的路径,或许是让技术层面的避碰沟通继续“长肌肉”,在一次次临场协作中固化流程、沉淀共识,再把这些“好用的招”写进多边的太空交通规则
真正的问题是,技术层面的互通能否撬动更高一级的太空治理共识?
答案不会在一夜之间出现,但趋势已经给出提示:轨道越挤,互通越不是情分而是刚需;
沟通越顺,商业与科学的天花板就越高
当大家都把“别撞上”当第一原则,太空经济的未来才有底气谈“做大蛋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