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球上所有的核弹原料,倾倒入最深的海沟并引爆,足以炸穿地壳吗?这个看起来像中二少年幻想的问题,答案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铀,大多是铀-238,占比约99.3%,真正能发生链式裂变、被用于核武器和核反应堆的,是那微不足道的0.7%的铀-235。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地质调查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已探明可开采铀资源约为800万吨,这其中大概只有5.6万吨是铀-235。
![]()
这是什么量级?如果你把这5.6万吨铀-235全都提纯、压缩、引爆,它的总能量释放将达到4.6 × 10²¹焦耳,相当于 7300万枚广岛原子弹的总当量,也就是一整个小型国家的核武库叠加起来的恐怖输出。
![]()
但要注意,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全引爆”。现实中,铀-235的链式反应需要极其精确的临界配置,并不可能简单地“堆在一起就爆”。换句话说:你不能把一堆铀扔进海沟就指望它自己爆炸。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沙盒模拟。
![]()
设想我们真的用技术手段,把这几万吨高纯度铀-235装成一个超级核弹,放到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下11,000米,然后引爆。
你会以为,巨大的爆炸能量会把地壳炸开、引发海啸、甚至撕裂地球的一角。但现实要冷酷得多。
![]()
水是极强的能量吸收介质。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其压缩性极低,这意味着爆炸的冲击波在水中会被极快削减。
而我们即使把威力提高10000倍,水压也会成为“天然消音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高达1100个大气压,这个压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上压着一辆汽车。核爆炸虽然瞬时能量极高,但在这样一个“液体铁箱”里,它会迅速被压扁和削散。

1962年,美国在太平洋进行了“Fishbowl”系列水下核试验,其中“Wahoo”爆炸的威力约为9千吨TNT当量,距离水面仅150米深,结果是形成了一个40米高的水柱,但没有穿透大洋,也没有引发大规模震荡。
还有地球的地壳厚度大约是30~70公里,马里亚纳海沟虽然深,但只深入地壳上部。爆炸的能量即使达到百万吨级,也不可能穿透地幔,更别说炸碎地球。
然而,地球的“无恙”不等于人类的“安全”,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爆炸的冲击,而是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生态与文明崩溃。

首先是水体污染。核爆炸会释放大量中子和裂变产物,包括锶-90、铯-137、碘-131等高活性放射性同位素。它们会被深海水携带,进入洋流系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模型预测:深海洋流最快可在5~15年内将污染物带到太平洋各大洋盆,包括北美西海岸和东亚沿岸。
![]()
不仅如此,铀-235爆炸残留物与高能中子碰撞,甚至可能激发周围岩层中的铀-238发生次级反应,形成所谓的“次级临界堆”。这会让放射性释放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变成一个水下切尔诺贝利。
![]()
更致命的是深海生态系统的破坏。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是地球上最独特、最脆弱的深海生态区,生活着大量极端环境适应生物。一次核爆可能造成它们种群级灭绝,从食物链底层开始崩塌,最终影响到地表渔业系统。
这是你炸完以后根本无法“收拾”的后果。说白了,不是你炸没炸穿地壳的问题,而是你炸断了整个地球的“生物循环骨架”。
这事可不是想象,历史上人类真的干过类似的事。
1955年到1963年,美国曾在太平洋进行多次水下核试验,其中最著名的是“Operation Hardtack I”。在一次名为“Umbrella”的爆炸中,一枚8千吨当量的核弹在水下150米引爆,虽然没有引发海啸,但造成了数十公里内的生物死亡,附近珊瑚礁系统几乎全灭。
![]()
更讽刺的是,冷战时期苏联还真的研究过“深海核爆引发海啸”作为战略武器。这就是后来的“波塞冬核鱼雷”项目——它计划在海底引爆一枚5000万吨级核弹头,用冲击波和放射性污染同时摧毁敌国沿海城市。虽然从未实战使用,但这个计划本身说明了一件事,深海核爆,并非不可能,只是人类还没疯到去做。
所以,炸不炸穿地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能炸掉了自己活下去的未来。而一个文明,会愚蠢到什么程度,才会去引爆自己的底线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