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清查已在全国铺开,其力度之猛、范围之广刷新认知:工程招标追溯13年,煤炭资源倒查20年,员工晋升核查10年,全国十几个省份同步推进,涉案金额动辄数十亿。这绝非普通的专项整治,而是对资源配置机制的彻底“体检”。
![]()
更值得深思的是,风暴启动于经济增速放缓、外部压力加剧之际——中国正用最决绝的方式回答一个核心命题:当全球化退潮、技术封锁常态化,我们靠什么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
近期曝光的案例撕开了扭曲机制的冰山一角。某能源国企原董事长郭某,将国企沦为“家族提款机”,不仅涉嫌巨额利益输送,更形成“同乡产业链”——他任职到哪里,同乡施工队就跟到哪里,技术更优、报价更低的企业被直接挡在门外,这种操作持续近10年。劣质工程的背后,是无数优质企业的发展机遇被吞噬。
某县住建局的操作更具代表性。一个预算2.3亿的市政项目,本应公开招标却沦为“分赃游戏”:项目未启动,局长就与老板们敲定“陪标规则”和分成比例,1个百分点对应200万收益,局长单此项目就索要3个点。
![]()
评标专家在去会场的路上被塞红包,刻意给内定企业打高分;即便意外出现“外姓”第一中标人,也能通过各种理由逼其放弃,硬生生夺回标的。
贫困县水幕电影项目的“层层抽水”堪称魔幻。4000多万预算的30分钟宣传片,闫某借资质签约后拿走1200万制作费,吞掉800万后以400万转包;接手的方某再吞180万,以220万转出;经刘某、李某两次转手后,最终给到导演的制作费仅剩10万。1200万经费在“空手道”式转包中缩水99%,最终作品质量可想而知。
![]()
这些案例看似各异,实则指向同一病灶:市场竞争机制彻底失效。本该是“技术优者得、价优者胜”的赛场,变成了“关系硬者赢”的赌场。
这种扭曲的根源,是人为干预破坏了市场规则,而这正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要破解的核心问题——国家统计局明确将“依法普查”贯穿全程,通过全流程质量控制和严肃追责,确保资源数据真实可信。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从未失效:资源流向创造最大价值的主体,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正常市场中,优质企业凭技术和服务获得项目,投入研发形成更强竞争力;低效企业自然被淘汰。
![]()
但当“关系网”替代“市场手”,资源就会流向投机者:企业家发现,花半年打通关系比五年研发更易拿订单,投标比拼的不是实力而是公关能力。
这种恶性循环的危害已逐渐显现。当企业纷纷放弃研发转向公关,行业创新能力必然衰退,产品质量持续下滑。
四川在国有资产资源“起底式”清查中发现,大量闲置低效资产正是因这种扭曲机制形成——本该高效利用的资源,被关系企业占据后长期闲置,错过发展机遇。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极力规避的陷阱,而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恰恰是“放开价格、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
![]()
为何选择此时掀起清查风暴?答案藏在剧变的外部环境中。过去全球化红利期,中国可凭借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即便内部配置有瑕疵,也能靠出口消化产能。
如今贸易摩擦加剧、产业链重构、技术封锁收紧,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普查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正是为了摸清各行业资源流转效率,为内生动力激活提供数据支撑。
![]()
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是培育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只能在公平竞争中诞生——靠行政保护、关系垄断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堪一击。
内蒙古追回393亿、查处960人的数据,四川清查100万余项资产形成的“三本清单”,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靠关系吃饭的时代结束了。
历史早已给出镜鉴:美国科技领先的根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那些衰落的帝国,无一不是因市场机制失效导致资源错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奇迹,本质是市场化改革的胜利。此次经济大清查,倒查的是过往的违规操作,重建的是“凭本事吃饭”的规则。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用大数据手段摸清家底,四川的“起底式”清查推动资源盘活,这场风暴的深意正在于此:唯有让资源回归优质企业,让创新者获得回报,才能在技术封锁的困局中突围。
当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当企业家敢于投身研发创新,中国经济才能构筑起抵御外部风险的坚实屏障,在大国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正是清查风暴背后最坚定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