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果:
杨某把热水器通上电,妻子尹某洗澡时被活活电死。法院一审判他无期徒刑。
按法律,故意杀人,可以判死刑。但判决书多了一句:“考虑到两名未成年子女,酌情从轻。”
这句“酌情”,让很多网友炸了:杀人还能打折?
我把判决书翻来覆去看了三遍,却只看到一行血淋淋的小字——
“妈妈死了,爸爸再死,我们就真的没家了。”
写信的是尹某14岁的女儿。
她不是为爸爸开脱,她是为自己和弟弟求生。
一、妈妈走了,家就塌了
尹某被电死那天,女儿就在隔壁屋。
她听见浴室“砰”一声,又闻到焦糊味,冲进去时,妈妈已经没呼吸。
爸爸站在门口,手里攥着电线。
女孩后来做笔录,只说了一句:“我弟弟才七岁,他全程都看见了。”
一夜之间,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大人”:
要给妈妈办后事,要哄弟弟睡觉,要回答弟弟“妈妈去哪了”。
她不敢哭出声,怕弟弟更害怕。
舅舅想把她接走,她摇头:“我走了,弟弟怎么办?”
一个14岁的人,先学会的居然是怎么签火化同意书。
![]()
二、爸爸是凶手,也是唯一的监护人
案发后,亲戚们最先讨论的是:
“两个孩子以后谁养?”
舅舅家经济条件一般,外公外婆年过七十,自己还需要人照顾。
姑姑愿意接手,但弟弟夜里只要姐姐,别人一抱就哭。
现实摆在那:爸爸坐牢,妈妈没了,孩子没收入、没成年,连学费都成问题。
律师告诉女孩:如果爸爸判死刑,你们就成了“事实孤儿”,国家可以安排监护,但生活补贴有限,想继续留在本地读书都难。
女孩不懂“酌情从轻”四个字,她只问律师:“是不是爸爸不死,我们还能领到他的工资卡?”
律师点头。
她就去写了那封求情信。
信里没有“原谅”,只有一句:“我和弟弟不想被送去陌生的地方。”
她不是救爸爸,是救自己最后的屋檐。
三、法院的“温度”,烫手也扎心
判决书下来,杨某无期徒刑。
有人骂:一条人命换“无期”,便宜他了!
可“无期”并不等于“出来”,大概率他要在牢里过完下半生。
法院说的“温度”,不是给凶手,是给那两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至少让他们每年探监时,还能叫一声爸爸。”
残酷吗?残酷。
真实吗?更真实。
法律可以判凶手,却补不上孩子心里的洞。
![]()
我们能做的,不是去骂法院“心软”,而是把力气用在帮孩子把洞补上:
村里已经给他们办了低保,学校免了学杂费,心理老师每周一次到家。
可这些替代不了每天晚上的一个拥抱。
女孩在日记里写:“我知道他错了,可我也只有他了。”
一句话,把所有人噎住。
四、别只骂,做点实在的
如果你也心疼这两个孩子,可以干点实际的:
1. 遇到类似新闻,先转儿童救助渠道,别让热度只带来骂声。
2. 本地有“事实孤儿”项目,捐书、捐学费、当义工,都比喊“判死刑”有用。
3. 自己家亲戚若闹离婚,劝一句“孩子无辜”,可能就能拉回一条命。
4. 给身边单亲娃多点正常对待,别用“你爸你妈怎么怎么样”去戳人。
妈妈被电死,爸爸是凶手,孩子却要在废墟里找活路。
她写信不是为了正义,是为了明天还能和弟弟在一个户口本上。
我们可以愤怒,但别让愤怒只停留在键盘。
![]()
两个小孩正踮脚熬过一个又一个黑夜,他们不需要口号,需要一口热的晚饭,一张安静的床,一个不被指指点点的童年。
如果你也曾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你就知道:
“家”再破,也是他们仅有的屋顶。
愿我们给出的不是唾沫,而是台阶——
让他们从废墟里爬出来,还能看见一点光。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图片与内容无关,不代表任何真实情况和科学依据!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