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2日清晨,四川泸州合江段的江面上,55 岁的护鱼员王彪收网时突然愣住了。
鱼网里活蹦乱跳的 67 条青灰小鱼格外显眼—— 最长的 23 厘米,肚子雪白,背上五排菱形骨板硬邦邦的,挣扎起来力气大得惊人。
这一捞直接就震惊了整个科研圈,这些根本就不是普通的鱼,而是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鱼种。
![]()
一网捞出 “灭绝鱼”:渔民的惊呼声,惊动整个科研圈
王彪已经当了30年的渔民,自从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后,他转型成护鱼员,每天帮科研人员收监测网。
平时网里都是鲫鱼、白条,那天一拉网就觉得沉,倒出来全是没见过的鱼。
赶紧拨通合作科研人员的电话,半小时后科研人员赶到,当场用便携式检测仪做了鉴定。
![]()
这种鱼的嘴是朝下的像小铲子一样,鱼鳍边缘有隐隐约约的橙红色光泽。
科研人员蹲下去摸了摸鱼的鳞片,突然激动的喊出声:这是被宣布野外灭绝的‘水中活化石’啊!
这一幕让在场人都红了眼,要知道,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古老鱼类,2019 年就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判了 “野外灭绝” 。
![]()
如今成群现身67条,不仅创下近 30 年之多的一次,更象征着长江生态复苏最直接的证据。
自从2000年最后一次监测到野生自然繁殖,这还是首次在自然水域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种群。
经过科研人员反数量情定和体长测量检查,确认这一网足足捞上了67条健康的幼鱼,最小的有15厘米,最大的有23厘米。
![]()
2 亿年活化石,为啥差点灭绝?
明明是已经宣布野外灭绝的动物,怎么就突然出现了,还出现了这么多条,甚至能轰动整个科研圈。
原来这种鱼叫做长江鲟,很多人可能没见过长江鲟,其实它和中华鲟是 “近亲”,但更 “恋家”—— 一辈子待在长江中上游,不用往返大海,是地道的 “长江原住民”。
长江鲟在地球上,至今已经存在了两亿多年了,就是妥妥的动物界“活化石”。
![]()
长江鲟的特征非常明显,背上的五排骨像穿了铠甲一样,并且在游动的时候,非常漂亮背部会泛着彩虹色的光泽。
长江鲟对于生存环境很讲究,水温必须是18-22℃,并且水质要达到清澈见底。
就连产卵的地方也很挑剔,得是鹅卵石浅摊,水流速度也得刚刚好,不快不慢的那种。
![]()
长江鲟每个阶段时期吃的食物还不同:在十厘米以下的时候,吃浮游动物;长到十厘米到二十厘米的时候就改吃水生昆虫了。
等长到成年的时候,就开始吃小鱼小虾。
![]()
就是这么“金贵”的鱼种,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差点从地球上消失。
其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生存的家园因为人类的活动给破坏了,二是被人类赶尽杀绝了,三是没有可以吃的食物。
![]()
长江鲟生活的地方,在上世纪修的小水电站截断了洄游路,产卵场被淹得严严实实。长江鲟繁殖需要涨水刺激,大坝一挡,雌鱼找不着产卵地,自然繁殖直接 “断档”。
长江鲟因为肉质细嫩,曾遭人类疯狂捕捞,连几厘米的鱼苗都没放过,2000 年野生种群就没了踪影。
进入工业时代后,工业产生的废水让江水变浑,长江鲟吃的螺、蚌全没了,就算有鱼卵也孵不出幼鱼。
![]()
最要命的是,长江鲟产一次卵太困难了,雌性的长江鲟要十年才能长成,每年产卵次数只有一次,最多能产几千粒卵。
但产的卵会被水流冲到石头上,最终成活率还不到百分之一,种群一旦断了,就很难再恢复。
![]()
25年的救助:从实验室到长江,人类做对了啥?
长江鲟再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可不单单只是运气,这背后可是有科研人员25年的努力。
1970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很有先见之明觉得长江鲟要面临灭绝,就赶紧从野外抓了20多条,建起了人工繁育基地。
![]()
基地刚开始人工繁育的时候并不顺利,雌鱼不产卵,雄鱼精子活力低,好不容易孵出鱼苗,喂啥都死。
直到1993年,才突破技术难关。孵化出第一批全人工繁殖的长江鲟。
但只在基地养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向大自然放流。
![]()
可是放出的长江鲟根本就生存不了,要么被其他鱼吃了,要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
所以我国也做了许多对策,泸州段一口气拆了 12 处小水电站,300 座拦河坝全扒了,支流和干流重新连通,长江鲟能够自由找食了。
科研人员用生态混凝土堆出卵石浅滩,投放人工鱼巢,还有就是安排了上千个,像王彪一样的转产渔民。
![]()
这次发现的 67 条幼鱼,虽然还不能确定是自然繁殖的,但至少说明人工放流的鱼能在长江里活下去、长起来了。
从 2000 年最后一次野生繁殖,到 2019 年 “野外灭绝” 宣布,再到 2025 年 67 条幼鱼现身。
长江鲟的重生,也见证着中国生态保护是有意义的,并不是在做无用之功。
![]()
长江鲟的意外出现,是25 年保护长跑结出的果实。
从实验室里艰难繁育,人为放流、到拆电站、再到渔民转型护鱼员,每一步都藏着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
结语
这67条长江鲟,不单单只是一个物种的“重生”,也是给了人们很大的希望,保护生态环境是有用的。
“活化石” 的回归,是长江生态复苏的生动注脚,却也提醒我们:野外灭绝的标签虽暂退,自然繁殖的难关仍未过,十年禁渔的坚守不能松。
守护长江鲟,就是守护长江的生机,更是守护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光明网 多地鱼类最新监测:鳤20余年首现赣江,泸州一网捞起67条长江鲟 2025-05-25
![]()
光明网 宣布“野外灭绝”23年后,长江鲟传来好消息 2023-03-27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