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水县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车贷欠款纠纷,不仅依法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更用柔性司法为陷入困境的当事人纾困解难。
案情回顾
![]()
2022年5月,被告刘某为从事货物运输,与原告吉水某物流有限公司签订购车协议,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辆解放牵引车搭载锣响牌挂车。车辆总价505135元,刘某支付首付80000元,剩余425135元办理分期贷款。
购车后,因市场行情波动及经营不善,刘某运输业务陷入困境,无力按时偿还贷款。为减少损失,刘某自行变卖货车,所得款项抵扣部分欠款。2025年2月,经双方核算,刘某仍欠原告物流公司66743元,并出具欠条确认。此后,原告多次催缴未果,无奈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刘某偿还全部欠款。
调解过程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阅卷梳理案情,对购车协议、付款凭证、欠条等证据逐一核对,确认案件事实清晰、债权债务明确。为高效化解纠纷,法官优先启动调解程序,采用“背对背”调解的方式,分别与当事人沟通。
沟通中,被告刘某坦言并非故意拖欠,实在是经营失败后又查出重病,如今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没有稳定收入,确实无力一次性还款。得知刘某身患重病且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情况后,法官认为,若简单判决强制执行,不仅可能难以真正实现债权,反而会加剧刘某生活困境。
秉持“衡平善断”思路,法官随即调整调解策略,多次组织双方“面对面”沟通协调。一方面向原告释明刘某的实际困境,说明一次性执行的难度,建议从债权长远实现角度考虑灵活还款方式;另一方面向刘某解读法律规定,明确其欠款事实及履约责任,引导其积极表达还款意愿。
经过多轮沟通协商,法官的专业与真诚逐渐化解双方隔阂。原告充分理解刘某的难处,同意给予还款宽限期并采用分期方式;刘某也承诺尽力筹措资金,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此次纠纷的化解,是吉水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实践。通过将法律刚性与司法温情相结合,既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又传递了司法温度,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吉水县人民法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