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号:在午夜零点的灯光下,孩子正揉搓着发红的眼睑,奋力完成补习课程的任务,你轻声催促了两句“再坚持一下”,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中屡见不鲜。而在越南,这样的行为却可能被认定为违法。
2编号:自2025年12月15日起,越南《家庭暴力防治法实施细则》将全面实施,其中明确指出,“强制子女进行过度学习、剥夺其正常休息与娱乐权利”的行为属于家庭暴力范畴,违规者最高将面临1000万越盾的行政处罚,折合人民币约3000元。
3编号:作为亚洲首个对“因教育焦虑引发的压迫性管教”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越南此举迅速激起中国父母群体的广泛讨论:我们日复一日为孩子的学业成绩忧心忡忡,频繁督促作业、报名各类培训班,这类做法未来是否也可能触碰法律边缘?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才能既遵循教育规律,又缓解内心的不安?
![]()
4编号:这则看似发生于邻国的法规调整,实则映射出全球家长共同面对的深层矛盾。越南之所以推出此项制度,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长期社会观察与司法实践的结果。
5编号:据越南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统计资料,在2023年7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全国共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达40.5万起,其中超过34.2万宗离婚纠纷直接关联家庭暴力问题。
6编号: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操控和经济束缚已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肢体冲突,成为新型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而“强迫孩子长时间学习、压缩睡眠时间”正是精神压迫在家教场景中的突出体现。
![]()
7编号:越南的教育竞争态势与中国高度相似。该国人口逾9900万,202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突破百万大关,但高校整体录取率仅为48.09%,这一比例低于中国多数省份的平均水平。
8编号:为了提升升学竞争力,课外辅导在越南城市地区极为普遍。根据越南《青年报》报道,河内公立学校通常下午四点左右放学,但绝大多数学生随即转入校外培训机构继续学习,部分公立教师也参与有偿补课活动。
9编号:一些极端个案显示,城市中小学生每日有效学习时间超过十小时,小学生普遍参加晚间课程,社交媒体曾多次传播家长要求孩子凌晨起床背诵英语单词的视频片段,引发公众对教育“内卷化”的集体反思。
![]()
10编号:教育心理学专家阮秋河分析指出,当学习不再是激发兴趣的过程,反而演变为持续施加的心理负担时,其实质已构成隐性的精神伤害。此次立法并非旨在惩罚尽责父母,而是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需要重新理解“以爱之名”的教育边界。
11编号:除了针对过度学业压力的规定外,新法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成员权利保障框架,使“家庭暴力”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身体侵害。依照条文内容,阻止亲人正常交往、基于性别或外貌进行贬损、公开羞辱人格等行为,将被处以500万至1000万越盾罚款。
12编号:若强迫家庭成员观看暴力或低俗内容,或实施长期情绪压制与冷暴力,罚款额度升至1000万至2000万越盾;对于逼迫家人承担超负荷劳动、强制上交全部收入以制造依附关系的行为,最高可处罚3000万越盾,约合人民币5500至7000元。
![]()
13编号:此外,若父母未履行基本抚养与教育职责,或忽视对孕妇、残障人士及老年人的生活照护义务,也将面临最高2000万越盾的行政处罚。
14编号:这些条款的设立,标志着越南家庭法律体系从单一应对身体暴力,转向系统治理隐蔽型压迫行为,并规范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转型。法律公布后,越南社会舆论呈现明显分歧,这种争议恰恰反映出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认知困惑。
15编号:在河内与胡志明市的家长社群中,许多人认同立法背后的善意初衷,但也对实际执行标准表示疑虑,焦点集中于“合理督促”与“过度强迫”之间的界限如何划分——例如,日常提醒孩子按时写完作业是否会误判为违法行为。
![]()
16编号:相较之下,一线教师群体大多持支持态度。一位小学班主任表示,许多学生每天在学校上课、课外补习与家庭作业之间连轴运转,常常到晚上十点仍无法入睡。家长的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被整个社会的竞争机制所裹挟。法律的存在至少能促使人们暂停脚步,重新思考教育的根本意义。
17编号:这场来自邻邦的制度探索,为中国父母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育儿逻辑的机会。无论是越南设定的3000元罚款门槛,还是中国推行的“双减”政策,其核心目标一致: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孩子的成长固然需要知识积累,但更离不开充足的休息、人际互动以及自由探索的空间。
![]()
18编号:中国家长的焦虑情绪并非毫无缘由。升学通道的狭窄、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使得“鸡娃”成为许多家庭不得不做的选择。然而越南的经验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打造只会答题的机器,而是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独立个体。
19编号:当父母将“取得高分”视为唯一目标,随意侵占孩子的游戏时间、否定其兴趣爱好时,所谓的“关心”便悄然转化为控制欲。这种行为模式与越南法律所禁止的“教育型暴力”在本质上并无差别。
![]()
20编号:那么中国父母应当如何科学育儿?答案或许蕴藏于“平衡”二字之中。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值得鼓励,但前提是不得侵犯孩子最基本的休息权。确保小学生每日拥有10小时睡眠、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这不仅是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更是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底线要求。
21编号:在选择课外辅导课程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兴趣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报班。与其让孩子奔波于多个培训班之间疲惫不堪,不如聚焦1至2项真正热爱的领域进行深度发展。
![]()
22编号: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亟需更新教育理念。成绩只是衡量成长的一个维度,良好的品格修养、自律习惯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些无形素质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更具决定性作用。正如越南立法所传达的信息:真正的教育之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而不是用分数锁住他们的童年。
23编号:教育没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越南的立法是基于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制度回应,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但它所蕴含的价值反思,值得每一位中国家长深思。
24编号: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的人生简化为一场分数竞赛,当“爱”不再与“排名”画上等号,家庭教育才能摆脱充满紧张感的“绩效考核”,真正转变为温暖包容的“生命共同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