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六年,渥巴锡率部踏上万里东归之路。这支从伏尔加河畔启程的队伍,最终抵达伊犁河流域,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转折,更在清朝民族关系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质疑声音,认为这并非“东归”,而是意图争夺西域的“东征”失败后的妥协。这一说法,是否能够颠覆传统的历史叙事?
![]()
图片
两种叙事之间的张力
在史书记载中,土尔扈特人的东迁被定格为“回归祖国”的壮举。乾隆帝特意在承德避暑山庄竖碑纪念,将这场迁徙盛赞为“盛世盛事”,着力强调其自愿归顺的性质。
这种叙事显然带有政治宣示的色彩——清廷试图以此彰显其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与治理正当性。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土尔扈特部的东迁并非出于归顺的诚意,而是意图在清帝国西部拓展势力,甚至挑战清廷的统治权威。
质疑者认为,清廷对土尔扈特部的安置方式本身就透露出深意:若真是诚心归附,为何要将其拆分为多个盟旗,分散在新疆与科布多等地?这让人不禁怀疑,清廷是否真的相信他们的归顺诚意。
实际上,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恰恰反映了清廷的治理智慧。面对一个完整的游牧部族,即便他们打着归顺的旗号,朝廷也必然要采取防范措施。将土尔扈特部分散安置,既是对潜在风险的规避,也是维护边疆稳定的必要之举。
这种处置并非特例,而是清廷处理边疆事务的常规做法。各盟旗保持适当距离的安置模式,在防止势力集中的同时,也为各部保留了发展空间。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安排既确保了清廷的管控,又让土尔扈特人得以延续游牧传统,可谓是一种平衡之举。
![]()
图片
清廷的安置政策:优待还是“处分”?
从土尔扈特部抵达后的实际待遇来看,清廷的政策确实值得玩味。原本统一的部落被拆分为新旧两部,新土尔扈特又分为四路,各设盟旗;旧土尔扈特单独设盟;随行的和硕特部也另设一盟。
清廷通过盟旗制度将土尔扈特各部分置异地,使其各自为政。渥巴锡的汗号虽得保留,实际统治权却被架空。同时,策伯克多尔济等首领亦受封王爵,得以与渥巴锡分庭抗礼。
这种安排,显然并非简单的“优待”,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控制意图。
清廷对蒙古各部始终保持着警惕,为此使出一招“分旗编盟”,目的很明确:打散部落贵族的权力,不让他们拧成一股绳。
即便是历经千辛万苦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也没能跳出这个套路。说到底,这就是清朝治理边疆的老办法——任你是谁,来了就得按我的规矩办。
如果土尔扈特真的是“入侵者”失败后才被迫归顺,那么清廷为何不直接采取镇压或流放手段,而是仍给予其首领爵位、牧场和一定自治权?
这反映出清廷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复杂性:既要防范潜在威胁,也要维持“怀柔远人”的政治形象。
![]()
渥巴锡的动机:回归还是扩张?
要看清土尔扈特人为何东迁,就得追溯他们的足迹。这个部族原本游牧于天山北路,十七世纪为避准噶尔兵锋,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在沙俄统治下,他们不仅要承担层层加码的兵役、苛重的赋税,还面临着东正教的强制改宗,传统的游牧生活与信仰空间被不断挤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沙俄不断削弱渥巴锡的汗权,甚至试图以“直属机构”取代部落自治。在这一背景下,渥巴锡选择东迁,首要目标应是摆脱沙俄控制,寻求生存与政治自主。
那么,他们是否曾有意挑战清朝?
从当时土尔扈特的实力来看,这一假设难以成立。经历了长途迁徙与沙俄追剿,土尔扈特部人口损失惨重,抵达伊犁时已不足出发时的一半,战斗力与物资储备均十分有限。
以如此疲弱之师“东征”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清帝国,无异于以卵击石。更合理的解释是,渥巴锡希望借助清廷的力量,为部众争取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
清廷视角下“归顺”和“防范”
对清廷而言,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具有双重属性:这既是一笔可观的政治资本,印证着"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治理挑战:一个完整的蒙古部族若在西北扎根,很可能演变为新的边疆隐患。
因此,乾隆帝在热情接待渥巴锡的同时,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分化措施。这些措施并非针对土尔扈特的“惩罚”,而是清廷一贯的边疆治理逻辑。
早在康熙时期,清廷就对归附的喀尔喀蒙古实行分旗制度;对青海蒙古、西藏等地也采取类似策略。其核心目的,是防止任何一个边疆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统治。
从这个角度看,清廷对土尔扈特的安置并非出于对“东征”的报复,而是基于帝国安全逻辑的常规操作。
甚至可以说,清廷在明知土尔扈特已无力构成威胁的情况下,仍采取预防性措施,反映出其对边疆控制的深层焦虑。
![]()
历史的多义性与话语的建构
土尔扈特东迁的性质,很难用单一的“回归”或“东征”来概括。从情感上说,这是一条“回乡之路”;就现实而言,则是一场与清廷的政治博弈。
清廷打造的“归顺”叙事,既包含着政治宣传的需要,也折射出部分历史实情。
后世对“东征说”的渲染,某种程度上是受到民族主义史观的影响,试图以“征服-失败”的二元框架重构历史。然而,历史事件的动机往往混杂着求生、利益、情感与偶然因素。
将土尔扈特东迁简单归结为“非归即征”,反而遮蔽了其背后的复杂性。
![]()
土尔扈特部的历史,是一部在强权夹缝中求生存的史诗。无论是沙俄的压迫,还是清廷的“怀柔+分治”,都反映出弱小民族在帝国秩序中的艰难处境。渥巴锡的抉择,既不是纯粹英雄主义的回归,也不是野心勃勃的东征,而是在绝境中为族群争取延续机会的现实主义行动。
而清廷的安置虽尽人意,却让土尔扈特人获得了休养生息的地方。此后两百余年间,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或许才是这段历史最重要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