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欧盟27国气候部长为减排目标足足吵了18个小时,最终才艰难达成共识。
但几乎同时,欧盟贸易专员却紧急约见中方代表,希望放宽稀土出口管制,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
为何欧盟会陷入如此矛盾的局面,一边是雄心,一边是焦虑?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晚风
欧盟吵了18小时,回头就得求中国,稀土申请只过半
就在10月,一场关于气候的激烈争吵在布鲁塞尔上演,整整18个小时,27个国家的代表互不相让。
咖啡都凉了,但关于2040年减排90%的雄心,却依然悬而未决,分歧巨大。
最终,一份充满妥协的方案艰难出炉,欧盟国家可以通过“购买国际碳信用”来完成5%的减排任务。
![]()
说白了,就是可以把减排的责任,“外包”给其他国家,自己掏钱就行了,环保的雄心瞬间打了折扣。
然而,就在他们为这份“减排外包”的方案争吵不休时,另一场更紧急的危机正在逼近。
中国上个月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像一块巨石,在欧洲产业界激起了滔天巨浪。
欧洲企业已递交了大约2000份稀土出口申请,但至今只有刚过一半获批,这个数据让整个大陆都感到了寒意。
![]()
稀土,这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关键材料,是新能源汽车、风力涡轮机的命脉,没有它,欧洲的绿色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景:欧盟一边为减排目标争吵,一边又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向中国寻求沟通渠道。
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证实,他们已和中方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来确保稀土材料的稳定供应。
![]()
这种“吵完架又回来求人”的场面,恰恰暴露了欧盟在新时代下的尴尬处境,真是让人唏嘘。
而这场稀土风波的导火索,则是一场更具冲击力的企业接管事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
10月13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以“货物可用性法”为由,强行接管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公司。
![]()
这家原本在欧洲本土运营的企业,一夜之间控制权旁落,创始人张学政的职务也被法庭暂停,整个公司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回应,中国迅速采取了对等措施,对安世中国工厂的产品实施出口管制,精准地打在了欧洲汽车产业的七寸上。
![]()
大众、宝马这些巨头瞬间警铃大作,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说,供应链可能随时中断,每天损失高达上百万欧元。
一时间,恐慌情绪在产业链上蔓延,欧洲港口的集装箱开始堆积,工厂的生产计划被打乱。
欧盟这才急了,不得不紧急约见中方代表,希望中方“不要将安世问题闹大”,并“放宽对欧稀土出口管制”。
![]()
安世半导体成“人质”,荷兰豪赌背后是产业链的脆弱
想象一下,你就是闻泰科技的创始人张学政,看着自己辛苦打拼多年的企业,一夜之间被一个莫须有的“国家安全”理由夺走控制权。
那种屈辱与无力感,恐怕是任何商业教科书都无法教会你的残酷一课,安世半导体就这样成了大国博弈的“人质”。
荷兰政府的行动,表面上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但所有人都看得出,这背后是华盛顿的影子,是美国对华科技霸权战的延伸。
![]()
荷兰,这个曾经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如今却甘当美国的“打手”,甚至不惜以牺牲本国法律信誉为代价,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这场豪赌的背后,是全球化时代一个更深层、更残酷的真相:当主权逻辑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时,任何跨国企业都可能成为棋子。
安世的遭遇,绝非孤例,它只是这个新时代里,企业“人质化”的一个缩影,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危机还揭示了另一个被忽视的“回旋镖效应”:你以为你在打击对手,但伤害最终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荷兰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结果却导致了欧洲本土汽车产业因芯片断供而陷入停产危机,这个打脸来得太快太猛。
而这一切,又与欧盟在减排问题上的困境,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令人窒息的逻辑闭环。
![]()
为了实现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欧盟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这是第一条依赖链。
同时,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又需要大量的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而欧洲在这方面的自主能力不足,又需要依赖全球供应链,这是第二条脆弱链。
当这两条链同时被触动时,欧盟的“双重依赖”困境就暴露无遗了,动弹不得,只能求助。
![]()
这就像一个人,一边要靠别人家的米下锅,一边又主动去得罪这家的主人,这种矛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所以,安世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悲剧,它更是一个警钟,敲醒了所有对全球化抱有幻想的人。
它告诉我们,所谓的“规则”和“秩序”,在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利益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
一边配合美国,一边求助中国,欧盟的“剧本”太难懂
面对如此困境,欧盟的反应就显得更加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分裂,一边配合美国,一边求助中国。
就在安世事件发生前不久,荷兰政府不仅禁止了对华出口高端光刻机,甚至公开劫掠中国企业在荷兰的子公司。
这种“吃饭又砸锅”的操作,简直把欧盟的投机心态暴露得淋漓尽致,嘴上说着自由贸易,身体却很诚实地配合美国搞脱钩。
![]()
然而,当自己的产业命脉被中国反制时,欧盟又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开始指责中国“破坏供应链稳定”,真是典型的双标。
这种“见风使舵”的姿态,背后其实是欧盟更深层次的战略困境:缺乏真正的自主性。
欧盟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综合实力,却总是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这种“人格分裂”的状态,让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异常尴尬。
![]()
这操作,真的很迷,难道欧盟以为,配合美国打压中国,自己就能独善其身吗?
他们似乎忘记了,在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谁能真正置身事外。
当美国将“稀土与关键矿产”作为地缘政治工具,摆上谈判桌时,所有相关方都被卷入了这场新的博弈。
![]()
而欧盟,作为第三方,本可以凭借其独特的地位,在美中之间扮演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角色。
但现实却是,欧盟选择了最糟糕的剧本:既想享受全球化的红利,又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既想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又不敢得罪真正的霸权。
这种投机主义,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便利,但从长远看,只会让欧盟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边缘化。
![]()
说到底,欧盟的悲哀,不在于它的资源不够多,而在于它的战略摇摆不定,缺乏一个独立自主的灵魂。
直到今天,欧盟都未能真正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未来的世界秩序中,自己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
![]()
“阵痛”之后,全球供应链的新秩序在哪里?
无论是稀土管制,还是安世事件,抑或是欧盟的内部分歧,都只是同一个大趋势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这个趋势就是,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后全球化时代”的深刻阵痛,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规则正在艰难诞生。
![]()
过去那种依赖“低成本、大量供给”的全球化模式,正在被一种“规则化、可控化”的新模式所替代。
资源不再是简单的“量”的优势,而是变成了“通道与许可”的博弈场,谁能掌握规则的制定权,谁就拥有了主动。
中国将稀土出口置于依法合规的许可制度之下,并不是要“卡谁的脖子”,而是对一个混乱、无序时代的必要整顿。
![]()
这既是对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破坏全球贸易规则的回应,也是对自身国家利益与产业发展的保护,是一种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那么,面对这场深刻的变革,出路在哪里?是走向全面的脱钩和对抗吗?显然不是,那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真正的出路,在于承认现实,在新的规则体系下,寻求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动态平衡。
![]()
对于欧盟来说,更是如此,与其在投机中摇摆,不如下定决心,补齐自身的产业链短板,同时在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领域,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基于规则的合作伙伴关系。
就像日本在稀土问题上的做法一样,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同时积极研发替代技术,这比“减排外包”式的投机要高明得多。
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将不再是追求单一效率最大化的线性结构,而会呈现出“分布式韧性”的新特征。
![]()
这意味着,在关键节点上,各国和企业都会建立更多的冗余备份和区域闭环,即使成本更高,但为了安全,也值得这样做。
这场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总要经历一番折腾才能长大,但阵痛之后,一个更成熟、更稳定、更具韧性的全球化新秩序将会诞生。
![]()
结语
这场“后全球化阵痛”的核心,是旧秩序的瓦解和主权逻辑的回归,是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未来,“安全”将压倒“效率”,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首要考量,这是大势所趋。
在这场规则与主权的博弈中,你认为谁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笑到最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