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中俄身上。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带着一份足以重塑全球格局的战略蓝图。
随后,米舒斯京拿到的四份“大礼”,也让世界为之惊叹。第一份是能源合作,按照此次达成的协议,两国将在油气田开发上牵手同行,确保双方在能源供应链上的安全与稳定。对于饱受西方制裁的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强心剂。
![]()
【米舒斯京访华满载而归】
第二份是高科技与工业制造合作,在航空制造车间、智能汽车实验室、精密设备生产线,中俄工程师正在携手攻克技术难关。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转让,而是两个工业大国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第三份是核能与太空探索合作。从核电站控制室到航天发射场,中俄正在太空与核能领域构建战略协作的新高度。当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试图重演登月竞赛时,中俄的太空合作正在书写全新的星际篇章。
最后一份是无形的战略信任。联合公报中那句"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最高层级的政治背书,俄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俄罗斯内政,这无疑让两国有了抵御风浪的“压舱石”。
米舒斯京说得直白:"中俄关系正处于几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句话一出,不知又有多少人该夜不能寐了。
![]()
【中俄合作视野拓展到了太空】
对于中俄来说,这还不是最大的喜讯。当米舒斯京说出"美元和欧元在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已经降至统计误差的水平"这句话时,仿佛在全球金融体系炸响了一道惊雷。
2022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刚过50%;到2023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近95%,2024年则到了95%以上。如今,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对米舒斯京的话,给出了最详尽的解释,双边贸易中99.1%的结算采用两国本币。
西卢阿诺夫直言,两国成功绕开了"外国不友好基础设施",建立起独立于西方银行体系的结算通道。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满载俄罗斯原油的油轮驶向中国港口,结算单上不再是熟悉的美元符号,而是人民币和卢布的计价。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贸易本身,它意味着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和主要能源出口国联手,在石油美元体系上撕开了一道裂口。
![]()
【俄财长直言中俄贸易99.1%的结算采用两国本币】
1974年,美国与沙特达成"石油美元"协议,要求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这个看似简单的安排,最终演变成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石。五十年来,美元就像全球经济体系的"操作系统",任何国家要进行国际贸易,都必须先接入这个系统。美国则凭借这个特权,可以随时启动所谓的"美元潮汐"——通过货币政策的松紧变换,周期性地收割全球财富。
但如今,中俄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个系统并非不可替代。更关键的是,这个新模式正在产生示范效应。上个月传出俄罗斯要求印度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的消息,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去美元化的浪潮正在向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更广阔的范围扩散。
美元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价值尺度和财富储备。现在,人民币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传统国际金融体系中,一种货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必须跨越三道门槛:首先是作为计价单位,其次是作为交易媒介,最终是成为价值储藏工具。过去十年,人民币已经成功实现了前两个目标,但在第三个目标上始终进展缓慢。
![]()
【美元霸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今,俄罗斯这个拥有全球最大能源储备和核武库的国家,将超过四成的外汇储备押注在人民币上,这无疑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人民币已经具备了与黄金、美元相似的避险属性。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基础之上——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寻求美元之外的替代选择。
俄罗斯的选择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很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效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有超过60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
【现在的特朗普可谓焦头烂额】
最关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美元截然不同。美元霸权是建立在军事同盟和石油贸易基础上的,而人民币的崛起则更多依托于实体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带一路"倡议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平行于西方体系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在这个体系内,人民币不是霸权工具,而是共赢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