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似乎是第一个报告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先生的仙逝。他还给了一副挽联,说是脱口而出的,却包含着深深的痛苦,苦不可言:
![]()
![]()
![]()
易中天还附上首小诗,说本来给他老人家祝寿用的:
少年一段初恋
让你终身奉献
啼血有如杜鹃
痴心不悔不变
樱花落满校园
桂子若隐若现
灯火星星点点
都是你的挂念
波涛拍打湖岸
长空飞过大雁
无论走到多远
不离你的视线
千遍万遍 何曾厌倦
无论聚散 总能看见
薪火相传 燃起光焰
越是平淡 越是鲜艳
有些人生没有遗憾
有些追问无需答案
有些星空总是灿烂
有些嘱托永远相伴
你我相伴
当然武汉大学后来发布了讣告:
![]()
讣告的发布,是对先生一生的认可。“为武汉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句话是盖棺定论,是对先生的肯定(不肯定就不发这个讣告了)。
网上也有其他一些公开的挽联,比如余味的:
道阻且长,校长溯游从之,开一代学风,育桃李芬芳,虽免职而无憾
玉汝于成,先生功不唐捐,启混沌华夏,放思潮星光,纵升天亦有生
横批——先生千古
再比如观玩轩的:
斯人遽逝,何觉明堂烛光暗;
此日其凄,愁看江汉雨丝飘。
再比如巢湖书院的:
道高于势,道大不容,扬子江头悲绝响;
玉洁在心,玉坚难再,珞珈山上想遗风。
正国先生的:
道义在肩,锐改黉门甘折肱,珞珈长记星沉北斗
玉璞抱璞,未酬壮志身先隐,天地永铭志寄东风
今天人们怀念刘校长更像是在怀念那个那个激情四射、敢闯敢试、容错空间大、刚刚过上温饱但是却有极力追求精神自由(今天人们日子小康了,却反而陷入深深的商品拜物教)的“初开放年代”。
但是刘校长的突然被剥夺职位,恰恰说明当时所谓的自由并非真的自由,而依然是不断冲突中的自由。刘的行为和思想在当时还是受到极大阻力的。
当时的改革是摸石头过河,固然容错机会大,但是一旦触及根本原则问题时,人们依然无法突破束缚。
刘校长的突然被剥夺职位,就是这种信号,这似乎也提前预告了改革的结局。
![]()
十年之后当朱清时加盟创办南方科技大学,一开始他极力设想和鼓吹如何如何极大程度地摆脱行政化,然而随着教育部在学历授予方面的刚性要求(没有学位,学生认为自己白读了),朱还是不得不对行政权力妥协。行政权力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要求,更是保证教育导向的要求。
也就是说教育自由止步于导向要求。
其实这一点当特朗普干涉哈佛办学, 撤销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2025年5月)时,我们也能看得很清楚。政治正确成为一把悬在高校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育为了活命可以去掉或者牺牲掉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自由精神。教育的活水仍然在自由,仍然在自由发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
我们不否认刘校长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做法为那个时代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颜色,成就了80年代武汉大学的辉煌,拨乱反正,不拘一格发掘人才,惜才如命,培养塑造了易中天,邓晓芒、杨笑凯、邹恒甫等一批杰出自由知识分子。他恢复创办的法律系,更是人才济济,出现了像窦文涛这样的知名媒体人士。
![]()
刘校长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杰出教育家之一,与北大丁石孙、中国政法大学江平等校长齐名,以开明的治学理念著称。有人把他誉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有人说他是新中国成立来最好校长,一批校友更是视他为精神图腾。
1981年,时年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成为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在任期间,他锐意改革,营造独立、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
1986年8月9日,刘道玉与四名教授乘火车出差,遭遇“霸座事件”,引发海外媒体哗然。上级指示他出面澄清此事为“子虚乌有”,但刘道玉拒绝服从该指示。
1988 年 2 月 10 日,春节前夕 ,54岁的刘道玉突然被 免职。接到通知前一天,他还在物理系做教学调研。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师生们非常愤慨,却又无可奈何。一位教授对他说:
“道玉,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
其实,刘道玉之后也曾被多个名校邀请,还多次接到过某市市长的任命,但是他全都婉言谢绝了。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要辞去教育部的职位,还拒绝出任市长?要不然,你也能当上一个大官,至少物质条件要比现在强多了。”
他却说:
“我不是做官的料,只会办教育。但是换来换去都是那个婆婆,我又能做成什么?”
刘道玉以敢言、敢于批判教育体制僵化著称,他主张:高等教育应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改革应试教育与官僚化管理体系,倡导学术自由与教育民主。强调大学要“去行政化”,让教育回归学术与育人本位。刘道玉常被称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良心”,他晚年仍持续撰文批评教育功利化、行政化的倾向,呼吁恢复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
刘道玉一再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或就业工具人,而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与独立的精神。他引用胡适和蔡元培的思想,主张教育应培养人的理性、自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批评应试教育、排名崇拜和“唯分数论”的价值观。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让人成功,而是让人成为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有思想、有情感、有良知的人。”
刘道玉长期批评中国大学的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学术,校长像“官”,教授像“下属”。他说:“大学不是官场,而是思想的殿堂。”在高校“行政化”现象依旧突出的现实下,刘道玉的“去行政化”理念仍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他认为大学应实行“教授治校”“学术自治”,让学者成为大学的主体。在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时,他尝试建立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等制度,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路径。
![]()
刘道玉道玉主张学生应有“选择的自由”“怀疑的权利”“表达的勇气”。他反对统一化、标准化教育,认为那会扼杀创造力,提出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教学制度,让学生能“犯错、质疑、尝试”。
“教育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唯命是从的听话者。”
“大学不是训练班,而是思想的发源地。”
“真正的大学,必须有批评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
刘道玉批评教育过度功利化,只重视经济利益与排名。他强调教育要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关怀,让他们关注人的尊严与公共利益。他认为大学是社会良知的象征,应成为“理性与道义的最后堡垒”。
刘道玉说:
“教育不是权力的附庸,也不是金钱的仆从;教育是让人觉醒的事业。”
“真正的教育,是使人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
关于教育,刘道玉有很多名言:
“教育的最大悲哀,是把思想当成风险,把服从当成美德。”
“如果教育只是权力的工具,那么它必将失去灵魂。”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学生不努力,而在体制不让人自由。”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选择。”
“教育改革者必须有担当——敢于说真话,敢于得罪人。”
展望今后的中国教育强国之路,刘校长所体现的这种包容精神、自由精神、惜才护才精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我们可以预言这种自由将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自由的珍贵和稀缺。
这种精神将是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活水。
每个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校长走的只是他的肉身,他的精神依然还飘荡在寰宇。
他告诉我们,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无问西东。
(全文完)
给大家推荐一个了解国际政治的公众号,
它尽可能为大家挑选最值得关注的国际事件,提供独到的国际分析:
了解变局,了解时代,关注我们
页底留言功能已开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