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这桩 40 亿美元的交易,终于尘埃落地了。
看上去只是一次跨国企业的股权调整,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拆开,会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外资卖出、本土买入”,而是一场牵动供应链格局、行业竞争节奏、甚至整个中国消费资本叙事的结构性转折。
市面上几乎所有解读都把重点放在“博裕是谁”、“为什么是它”?
![]()
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星巴克为什么急着把全球第二大市场“去中心化”,而博裕为什么敢在中国消费呈现结构性分化的当下,用可能是它史上最大手笔之一的规模下注?
先谈星巴克。
外界总喜欢说它被瑞幸和蜜雪打得节节败退,但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误判的叙事。星巴克在中国过去三年没有出现营收断崖,也没有利润溃败,它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老化得比竞争对手快。
直营体系强调稳定、强调统一体验、强调长期品牌价值,这套逻辑在美国——尤其是一二线都市消费者愿意为“第三空间”买单的年代——非常有效。
![]()
但放在中国这几年极速变化的消费场景里,它变成了一种沉重。
咖啡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品牌和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效率、渠道覆盖密度、用户心智速度的竞争。
加盟制这种“速度优先、规模先行”的扩张策略,本质上是用市场渗透率对直营体系的组织效率发动降维打击。
瑞幸和蜜雪冰城能够以极短周期完成门店爆发,就是典型的结构性打法优势,而不是“口味便宜”这么简单。
![]()
咖啡这个行业正在呈现一种“渠道红利型”特征:
你越快覆盖越多城市,你越能摊薄供应链成本、越能吸收更多用户心智,而这最终将反馈到价格体系中继续反制竞争对手。
星巴克没有被击败,但它被这套新逻辑甩开了距离。
直营体系其实并非跟不上,而是无法同时兼顾速度、风险与统一性。
它从战略层面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要么继续坚守“精品化第三空间”路线,保持中高端定位;要么用一套全新的运营策略,在中国市场重新跑一遍。
40 亿美元将主导权让给博裕,本质上是一次削减总部控制、增加本土战略灵活度的动作。对星巴克而言,这不是卖,而是“松绑”。
再来看博裕。
大部分解读都把它放在“本土资本接手外资优质资产”这一层面,但这远不够。
博裕投资蜜雪冰城和塞尚乳业不是巧合,而是它在“快消底层供应链 + 渠道规模逻辑”这条线上持续下注的一部分。
蜜雪冰城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它把供应链做到工业制造级别,把加盟体系做到“准软件化”,本质像在运营一套低门槛、高复制的“饮品操作系统”。
塞尚乳业是众多咖啡茶饮品牌的核心上游,稳定、可控且规模巨大。
把这两个拼在一起看,会发现博裕并非只是在下注一家公司,而是在下注整个行业的结构性迁移——从品牌逻辑迁移到系统逻辑、从直营逻辑迁移到规模逻辑、从“产品驱动”迁移到“供应链驱动”。
网图
![]()
星巴克现在最大的制约,不是在于品牌不够强,而是在于它没有一套能把门店数量从 8000 家拉到 20000 家的能力。
直营体系没有这个速度,品牌文化也不允许那么激进的变化。
唯一能帮它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是一套新的运营算法,而博裕恰好拥有把“公司”当成“平台工程”来做的思路。而这套思路,在蜜雪冰城身上已经验证过了。
市场都在讲“星巴克会不会放开加盟”,但这个问法不够精准。
真正的逻辑是:星巴克中国会不会在保持高端门店体系的同时,另建一条价格带更丰富、坪效更高、城市下沉更快的副品牌体系?
![]()
这才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星巴克不会把传统模式完全推翻,因为中高端城市用户仍然需要它的第三空间,也仍然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但面对二三四线的巨大增量市场,用直营体系强攻,是没法跟瑞幸与蜜雪竞争的。
唯一的道路,是做“双引擎”模型:高端稳定、低价扩张。
只不过星巴克不会像瑞幸那样直接在主品牌里做 9.9 元系列,它会更可能通过新业态或者副品牌进入更下沉的城市,再以加盟制加速铺设。
博裕的投资风格高度契合这种结构:它并不擅长帮企业“讲故事”,它擅长让企业“规模化地增长”。
再放大一点看,这次交易是中国消费产业的一个新窗口,也是外资在中国策略变化的一个缩影。
![]()
过去十年,外资常常用“高端定位 + 组织纪律 + 品牌统一性”打中国市场,但从 2020 年之后,中国市场呈现的速度、分化、下沉结构已经完全变了。
那些能“快速结构调整”的企业,比如百胜中国、麦当劳中国,在本土化之后获得了更强的增速;而坚持原有体系、不愿改变节奏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显现出疲态。
星巴克不是“卖给中国资本”,而是被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推着做出选择。
更深一层是供应链问题。
咖啡行业表面上是门店数量的竞争,但底层是原料体系、冷链体系、杯装体系、物流体系的竞争。
瑞幸扩张那么快,是因为它把这一切标准化到极致;蜜雪能做到极端性价比,是因为供应链做到工业制造;星巴克过去二十年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是稳定但不够“快”的。
博裕接手后,最可能发生的,是引入更具本地理解的供应链调度方式。
塞尚乳业作为它的 portfolio 之一,与星巴克早已有合作关系,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的供应体系可以更快地本土化、更快地缩短链路、更快地降低边际成本。
过去大家把咖啡行业看成消费行业,但它越来越像“高度标准化的低客单品零售行业”。
零售行业拼的不是情怀,是供应链深度、渠道密度、周转速度、折旧效率。
星巴克想要进入增长第二曲线,必须向更“零售化”的方向走,而不是继续坚持“美式第三空间”的老叙事。
![]()
如果把时间轴拉到五年,你会看到一个更清晰的画面:
星巴克中国将呈现双层结构——
一层是核心城市的第三空间旗舰店,用来维持品牌心智;
另一层是迅速扩张到全国更多县市的更高效率门店,价格带更有竞争力,运营模式更具可复制性,加盟或轻加盟模式会成为策略工具,而非品牌妥协。
这并不是“星巴克变便宜”,而是星巴克终于要用中国市场的速度来解释增长逻辑。
在美国,它需要守住定位;在中国,它需要守住规模。
品牌价值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张力,才是这次 40 亿美元背后真正的矛盾点。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谁买了星巴克中国”,也不是“外资撤退、本土接盘”的叙事,而是中国消费市场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结构性力量:它能逼迫一家全球巨头调整几十年来的系统架构。
博裕不是“金主”,而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重新构建增长引擎的一部分。
接下来几年,咖啡行业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瑞幸和星巴克谁赢”,而是三件事:
星巴克会不会建立副品牌、会不会开放某种形式的加盟、会不会把供应链本土化做得比过去十年更快。
这些变化已经开始了,只是还没有显形。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章:花40亿美元为星巴克换“中国心”,“神秘金主”是何来头?-雷达财经
星巴克中国易主 博裕投资拿下60%股权 -新浪财经
声明:图片均来自网络,并未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