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钱,取不出来,还得自证“我不是坏人”?这不是银行,是审讯室。
一位律师在建行东营某支行的经历,撕开了中国银行业最荒诞的遮羞布:你账户里的钱,名义上是你的,但想动一动,得先过三关,说明用途、接受盘问、配合“反诈核查”。稍有不从,柜员立马搬出“反诈中心”,仿佛下一秒就要报警抓你。
![]()
可笑的是,央行规定明明写着:5万元以上取现才需登记用途。他取四万,完全合规。但银行硬生生把“建议”变成“强制”,把服务变成审查,把储户当成潜在罪犯。
更离谱的是,柜员竟翻他上月转账记录,质问“这笔钱干什么用”,你又不是警察,凭什么查我流水?
律师一句反问振聋发聩:“我是犯罪嫌疑人吗?你对我立案了吗?”
没有。那你凭什么让我自证清白?法律早就明确:谁主张,谁举证。怀疑我涉诈,请拿出证据;没有证据,就无权干涉我的合法金融行为。可现实呢?银行默认人人可疑,普通人取个工资都像在申请特赦。
![]()
这哪是反诈?这是懒政!
真正的反诈,应靠技术手段识别异常交易、拦截高危操作,而不是把风控成本转嫁给每一个守法公民。结果骗子用虚拟币、境外通道照样卷款跑路,老百姓取个现金却被反复刁难。资源错配到这种地步,还谈什么金融服务效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层层加码”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隐忧?
当银行系统能瞬间让千万储户账户余额显示为“0”(哪怕只是“小故障”),当你的存款本质上只是一串可被修改的数据,那么限制你自由支取,究竟是防诈骗,还是防挤兑?
![]()
当然,我们不愿阴谋论。
但若连基本的取款自由,都被以“安全”之名随意剥夺,公众的疑虑就绝非空穴来风。毕竟,一个健康金融体系的底气,不该建立在对储户的猜忌之上,而应源于透明、稳健与信任。
那位律师最终没取钱,转身离开。他说:“我不接受道歉,因为道歉解决不了问题。”
这话戳中要害,个别柜员道个歉,制度性傲慢依旧。今天你妥协一次,明天就有更多人被卡在柜台前。维权不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是要逼出规则的边界: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客户,不是嫌疑人。
![]()
中国银行业早已不是“存贷汇”那么简单。它掌握着每个人的经济命脉,却还在用上世纪的思维搞管理:重管控、轻服务,重免责、轻体验。
ATM限额、手机银行锁死、柜台盘问……一套组合拳下来,老百姓的钱,成了银行账本上“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
是时候变了。别再拿“反诈”当万能挡箭牌。真正的安全,不是把客户关进笼子,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能自由、尊严地流动。
否则,当信任崩塌那天,再多的“反诈宣传”也救不回一个失去民心的金融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