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寸牌桌间观照千年兵学,于嬉笑博弈中体悟生存智慧,常亮先生的《掼蛋桌上的“兵法”》以小见大、由术及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跨界解读经典的新窗。我作为一名喜欢读《孙子兵法》且从未触碰过掼蛋、斗地主等牌戏,亦对麻将等博弈类活动毫无兴趣,始终固执认为此类消遣浪费光阴的人,读完这篇文字竟心生豁然:原来“玩”亦可成为修行,博弈亦可成为经典的具象化课堂。文章最动人之处,不在于掼蛋技巧的传授,而在于将《孙子兵法》的深邃哲思,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让古老兵学在当代牌局中焕发新生,更让我们重新视“玩”与“学”、“术”与“道”的辩证关系。
![]()
常亮先生无疑是文武双全的通透者。他没有将《孙子兵法》束之高阁,奉为不可触碰的经典教条,也没有把掼蛋局限为消磨时光的市井游戏,而是敏锐捕捉到二者之间的精神共鸣,以“非高手”的谦逊姿态,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文章开篇即点明掼蛋的魅力早已超越牌戏本身,这种洞察本身就体现了作者跳出事物表象、直抵本质的思维能力。在谋篇、道篇、法篇、术篇、技篇的结构铺陈中,我们既能看到作者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精准引用与深刻理解,又能读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牌局实战案例,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让抽象的兵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将经典理论通俗化、生活场景哲理化的能力,正是作者学识积淀与人生智慧的绝佳体现。
![]()
文中对“谋篇”的解读,深刻诠释了“上兵伐谋”的精髓。常亮先生以自身“未谋先动”导致惨败的案例,印证《孙子兵法·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的真理,继而提出“三算”法则,从牌力定位、关键控制到配合路径,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全局谋划的重要性。这让从未打牌的我恍然大悟:原来博弈的胜负,早在行动之前便已在“算计”中注定。生活中的诸多抉择,不也如同掼蛋起手时的谋划?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人际相处,若能如作者这般先谋后动、算定而后行,便不会陷入盲目跟风、进退失据的困境。作者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兵学智慧转化为炸弹使用的时机选择,提醒人们切勿平均用力,要将核心力量用在关键节点,这一感悟不仅适用于牌桌,更适用于人生的资源分配与精力管理。
![]()
“道篇”中对“上下同欲者胜”的阐释,则触及了协作共赢的本质。常亮先生与陌生搭档从“各打各的”到“携手若使一人”的转变,生动展现了默契并非天生,而是源于“牺牲小我”的包容与“知彼知己”的理解。文中搭档以单张“3”传递求救信号,作者果断回应的细节,让“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有了具象表达——最高级的胜利,不是孤军奋战的逞强,而是协同作战的共赢。这让我联想到,无论是家庭关系中的相互扶持,还是职场中的团队协作,核心皆在于“上下同欲”的共识与“心有灵犀”的默契。作者手握王牌炸弹却为搭档铺路的选择,更体现了“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格局,这种不执着于个人锋芒、着眼全局胜利的智慧,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处世哲学。
“法篇”对“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解读,彰显了辩证思维的魅力。常亮先生通过观察高手对决,发现深藏不露的威慑远胜于早早亮牌的张扬,这与《孙子兵法》“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理念不谋而合。文中“手牌极差却故意打出强势牌型”的案例,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诡道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劣势中亦可创造优势,被动中亦可掌握主动。这种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思维,打破了“牌好必胜”的固有认知,正如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调整策略。作者对“奇正相生”的实践,将炸弹拆分为对子打乱对手部署,更启示我们: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往往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局中找到破局之道。
“术篇”与“技篇”则从实操层面,展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控制智慧与“器械利则战事顺”的细节力量。作者总结的“节奏破坏法”,通过改变牌型打断对手节奏,完美诠释了“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精髓;而“攻心为上”的心理博弈,更是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核发挥到极致——真正的胜利,是从心理上瓦解对手的防线。文中搭建的简易信号系统与动态调整的牌型优化,則体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实践智慧,让我们明白,无论是牌桌还是人生,既要拥有宏观的战略眼光,也要具备微观的战术操作能力,细节的打磨往往能决定全局的走向。
常亮先生在文末坦言自己“依然不是掼蛋高手”,这种谦逊更显其智慧的通透。他将牌运比作天命,将牌技比作人为,提出“牌运天定,牌技人为”的观点,深刻诠释了“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内涵——胜利不在于强求不可控的外部条件,而在于修炼可控的内在能力。文中“整手牌最大不过K却成功为搭档创造机会”的案例,让“在局限中寻找可能,在混乱中发现秩序”的人生智慧变得鲜活可感。这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博弈类活动的偏见:原来真正的“玩”,不是虚度光阴的消遣,而是以轻松的形式修炼思维、提升格局的过程。正如作者所言,掼蛋如人生,我们无法选择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这种在局限中创造可能的智慧,正是《孙子兵法》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通读全文,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常亮先生是一位内心情感丰富、有勇有谋、兼具家国情怀的通透之人。他没有局限于牌桌的胜负,而是从掼蛋博弈中提炼出适用于人生的生存智慧,这种“以小见大、由术及道”的思考方式,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思维能力。文中对《孙子兵法》的引用信手拈来,却又不显得生硬堆砌,每一处理论都与实战案例紧密结合,每一个感悟都源于真实的牌局体验,这种“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让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温度。
对于像我这样从未涉足牌戏的人而言,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领略了《孙子兵法》的魅力,更在于重塑了我们对“玩”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玩”,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体悟哲理的过程。常亮先生用文字证明,《孙子兵法》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可以指导生活的实用智慧;掼蛋也不是浪费时间的消遣,而是修炼格局的绝佳道场。“上兵伐谋,中兵伐交,下兵伐城”,牌桌之上,最高级的胜利不是凭借牌力的硬拼,而是依靠谋略的智取;人生之中,最通透的活法不是强求命运的馈赠,而是善用手中的资源。
常亮先生的《掼蛋桌上的“兵法”》,以文为媒,以牌为镜,让千年兵学焕发出当代活力,让市井游戏升华为智慧修行。这篇文字既有理论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又有生活的温度、哲理的高度,读完令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它提醒我们,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被运用;生活的智慧不在于远方的求索,而在于对日常的洞察。愿我们都能如作者这般,于平凡日常中发现不凡智慧,于轻松博弈中修炼人生格局,在局限中创造可能,在竞争中实现共赢,让古老的中国兵学智慧照亮人生的每一场“博弈”。
海平 于欣都龙城1栋27F
本文由《海平说》专栏特约嘉宾
云南海平民俗文化传承中心院长
上海交大老子书院昆明分院院长海平先生撰文
云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节目《人物至》全网刊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