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理工科人才很多在筹划加速离开。根据韩国央行刚刚发布的权威报告,42.9%的硕博理工生计划去海外发展,20多岁的年轻人中,这个比例飙升到72.4%。
![]()
十年间,韩国已经流失了34万理工人才,其中10万是研发能力顶尖的高端人群。而最扎心的原因,不是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只是他们在国内,活得太憋屈。
这场人才出走潮,是一场制度性的地震。从薪资到科研环境,再到社会对职业的价值排序,一整套机制正在把韩国培养出来的“技术种子”,一粒粒送出国门。
这其实反映的不止是韩国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科技竞争力如何流动的全球性命题。
工龄决定工资,成果不管用
![]()
在韩国,学历越高的人,在职场上反而越容易吃亏。尤其是理工科博士,往往花了十年时间苦读,结果一进企业就发现,工资水平甚至不如那些早几年入职的本科生。
韩国企业强调“年功序列制”,也就是论资排辈。你干得再好,成果再大,只要资历不够,薪水和职位就难有起色。根据韩国雇佣劳动部的官方数据,一名博士工程师要熬满19年,才能拿到职业薪资的高峰;而在欧美,这个过程只需要10年左右。韩国的高学历人才,性价比被制度榨干了。
更讽刺的是,很多科研人员明明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但只因“来得晚”,奖金和职级都落在别人后面。有工程师吐槽:“我们花10年读书,结果永远追不上早几年入职的人。”
![]()
薪资上的巨大落差,直接把人推向海外。韩国央行的调查显示,66.7%的理工科人才将“薪资过低”列为出走的首要原因。更现实的是,韩国IT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只有36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连本国金融行业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还不如制造业熟练技工。
而放眼国际,德国工程师的起薪是韩国的2.5倍,美国硅谷的科技岗位年薪中位数更是超过百万人民币。这不是“人往高处走”,这是“人才拼命逃”。
![]()
科研设备老、资源挤、文化封闭
如果说薪水问题是明面上的“打击”,那么科研环境才是压垮理工科人才的“隐形杀手”。
韩国央行的调查负责人就点明了核心:“很多人不是主动想走,是实在没有办法留下。”这话听起来无奈,却道出了实情。韩国的科研体系,眼下正面临三道难题。
首先,设备老旧。根据基础科学研究院的数据,韩国60%以上的公立实验室,设备更新周期已经超过十年,很多高端仪器还得靠进口,且共享率极低。尤其在半导体、生物制药这些高科技领域,科研人员经常要排队等机器,甚至得“借设备做项目”。
![]()
其次是资金短缺。虽然从总量上看,韩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4.9%,在全球都算靠前。但这些资金70%都投向了短期商业化项目,基础研究只拿到12%的份额。相比之下,美国是17%,日本是15%。一边追热点,一边冷落基础,科研人员自然没法安心做长期研究。
第三是团队文化。韩国的科研团队普遍“封闭保守”,管理层掌握绝对话语权。年轻研究人员提出新方案,常常被一句“风险太高”否决掉。《自然》杂志曾指出,韩国实验室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50岁以上的管理层,创新想法还没落地,就被“拍死在会议室”。
![]()
这样的科研生态,让技术人心灰意冷。即便是在韩国引以为傲的造船业、能源行业,也有43.5%的工程师考虑出国。一位釜山造船厂的高级工程师叹气:“我们的LNG船全球领先,但十年没换设备,年轻人只能重复画图纸,还不如去中国或新加坡,至少能摸到新技术。”
理工科的地位,是被虹吸走的
韩国理工科人才的失落,还得从另一个行业说起——医学。
在韩国,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强垄断的医生群体,几乎吸走了所有顶尖学生。韩国教育开发院的数据显示,如今高中成绩最好的前10%学生中,超过40%首选报考医学院,这个比例是十年前的两倍。医生,成了“学霸的终点”。
![]()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数字差距。韩国医师协会的数据揭示,执业医生的平均年薪高达3亿韩元(约150万元人民币),是IT工程师的3.6倍,是普通制造业工人的十倍。这种对比之下,年轻人当然会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当工程师?
医生群体不仅收入高,还要守住“蛋糕”。此前韩国政府曾计划扩招医学院,结果全国五大医院医生集体罢工,理由竟然是“怕新人稀释收入”。最终政府妥协取消扩招,医生们随即复工。这一幕,暴露了一个行业的“双重标准”:对外说“救死扶伤”,对内先保收入。
![]()
医生行业的虹吸效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优秀学生不学理工,科研能力整体下滑,企业也更不愿意投入,科研环境更差,人才更想走。久而久之,理工科成了“备胎专业”,成为了只用来“填志愿”的选项。当一个社会更看重“开刀”的人,而轻视“造飞机”的人,它的未来就很难飞得高。
工程师红利,不是靠口号维持的
韩国理工科的“人才地震”,已经不仅仅是本国的内伤,还是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一道警钟。一个曾靠技术立国的国家,如今却在流失自己最核心的技术劳动力。这背后的症结,不只是钱给得少,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排序出了问题。
![]()
这对中国而言,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镜子。如今中国也在从“人口红利”过渡到“工程师红利”,2025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3.3万亿元,全球排名靠前。但投入不是万能钥匙。如果我们也出现类似的“短期回报导向”“晋升机制僵化”“基础研究边缘化”等问题,那离人才出走,也不远了。
韩国央行的那句总结值得记住:“真正的科技强国,在于是否愿意尊重技术人才,给他们回报与空间。”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
![]()
韩国的技术种子,正在撒向海外。谁能接住这些种子,谁就有可能在下一轮全球科技竞赛中,抢占先机。
信息来源:韩民调:大批理工科人才欲“逃离韩国”,薪酬待遇成为主因——人民网2025-11-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