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得说大家最纠结的气候问题,很多人觉得外东北纬度高,冬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农作物肯定活不了,所以农业没法搞。
这话放个几十年前,可能还真有点道理,但现在农业技术早不是当年那个水平了。
就比如说寒地水稻,以前谁能想到北纬48度的地方还能种水稻?
但我们国家黑龙江的抚远,就是和外东北隔江相望的那个县城,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都有127万亩了,用的还是我们自己培育的“龙粳31”耐寒品种,不光能扛住零下20度的低温,生长期还短,刚好适配高纬度地区的无霜期。
外东北和抚远纬度差不多的地方可不少,比如阿穆尔州的南部,积温条件和抚远差不了多少,现在当地也在种大豆,据俄罗斯农业部2024年的数据的大豆产量比前几年增长了20%,而且这还是没大规模用先进农机的情况。
要是用上我们国家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地膜覆盖技术,把土壤温度再提个两三度,产量还能往上走一截。
![]()
还有温室大棚,外东北的滨海边疆区现在建了不少日光温室,冬天能种西红柿、黄瓜这些蔬菜,不用再全靠从欧洲或者中国运过去,这说明气候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关键是有没有找对技术路子。
再说说资源,外东北的资源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黄金储量2000吨、铁矿44亿吨、石油70亿吨、森林蓄积量50亿立方米,这些数据不少人都见过。
但绵想聊的不是“有多少”,而是“怎么用”才能真正把资源变成经济实力。
以前俄罗斯开发外东北的资源,大多是直接卖原材料,比如把原木砍了就运走,把铁矿石挖出来就卖给别的国家,这样赚的都是辛苦钱,还浪费了资源的深层价值。
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也开始搞深加工了,就拿哈巴罗夫斯克的木材加工厂来说,以前就是简单锯成木板,现在能生产实木地板和定制家具,出口到中国东北和韩国,价格比卖原木高了三倍还多,还带动了当地几百人就业。
![]()
还有黄金开采,外东北的金矿不少在冻土区,以前冬天根本没法开工,现在有了我们国家产的“极地钻机”,能在零下30度的冻土上作业,钻井效率比以前的老设备提高了40%,2024年阿穆尔州的黄金产量就比前一年多了15%。
这些事都说明,外东北的资源不是“睡大觉”的,只要有技术撑着,就能变成真金白银。
然后是港口,外东北有海参崴、扎鲁比诺、摩阔崴这些港口,有人说海参崴2024年货物吞吐量才3740万吨,比大连港的4.82亿吨差远了,算不得好港口。
但绵觉得,不能只看现在的数字,得看未来的潜力。
俄罗斯这几年在海参崴搞了自由港政策,免关税、简化企业注册流程,还允许外资企业控股当地公司,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
比如韩国的现代物流,就在海参崴建了中转仓库,把韩国的汽车配件通过这里运到俄罗斯欧洲部分;我们国家的中远海运也在这设了分公司,开通了海参崴到宁波的货运航线。
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以前中欧班列大多走西伯利亚大铁路,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要15天,现在走海参崴,先通过铁路把货物运到海参崴,再转海运到欧洲,能省3天时间,运费还能降10%。
据俄罗斯远东发展部2024年底的数据,通过海参崴自由港的中欧班列货运量同比增长了35%,而且还在增加。
要是以后海参崴能建成像宁波港那样的临港产业带,搞点汽车组装、石化加工这些产业,吞吐量肯定还能往上冲,到时候外东北的经济就能被盘活了。
还有人口问题,很多人说外东北才500万人,撒在1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才4.5个人,根本没法形成产业集群。
但绵觉得,人口数量不是关键,人口质量和产业匹配度才是。
外东北虽然人少,但有不少技术人才,比如共青城的飞机制造厂,里面有上千名工程师,能造苏-35战斗机和SSJ-100客机,技术水平在俄罗斯都是顶尖的。
而且现在中俄合作越来越多,我们国家派了不少农业专家和基建工程师去外东北,帮当地搞农业和基础设施。
就比如中俄合建的“阿穆尔农业示范园”,中国专家教当地农民种大豆的密植技术,还帮他们建了粮食烘干塔,让大豆的损耗率从以前的15%降到了5%,产量也提高了25%。
这些技术人才和合作项目,比单纯增加人口更有用:他们能带来技术和经验,帮当地把产业做起来,产业起来了,自然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另外,绵还想提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生态价值。
外东北的森林面积有6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区面积的一半还多,这些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的报告,外东北的森林每年能固定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的1.5%,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帮助。
而且外东北还有很多珍稀动物,比如东北虎,中俄从2014年就开始合作保护东北虎,现在外东北的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超过500只了,比十年前多了一倍。
这些生态价值虽然不能马上变成钱,但对人类长远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不能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就说它是“劣地”。
还有人拿外东北和我们国家的东北比,说东北有1亿人口,有鞍钢、沈飞这些大企业,外东北啥都没有。
但绵觉得,这种对比不太公平:东北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清末开始就有移民过去开垦,后来又有“一五”计划的重点投入,才有了现在的工业基础。
外东北呢?俄罗斯从1860年拿到这块地后,很长时间都没怎么开发,直到苏联时期才开始搞点重工业,后来苏联解体又停滞了十几年,底子本来就薄。
现在外东北能有这样的发展势头,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我们国家的东北也在和外东北合作,比如黑龙江省的农机企业,给外东北卖了不少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2024年的销售额比前一年增长了40%,这既帮了外东北,也带动了我们东北的经济,算是双赢。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外东北有这些潜力,俄罗斯现在经济不行,没钱没精力开发,还不是白搭?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
俄罗斯虽然经济紧张,但对远东地区的投入一直在增加:2024年俄罗斯给远东地区的基建预算就比前一年多了20%,主要用来修公路和铁路。
而且中俄合作也在加码,比如中俄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其中一段就经过外东北,建成后能把外东北的天然气运到中国,既给俄罗斯带来收入,也能帮外东北建更多基础设施。
还有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外东北也是重要的节点,以后通过这里的货物会越来越多,经济自然会慢慢好起来。
说实话,绵觉得,说外东北是“劣地”的人,可能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了。
以前高纬度地区难发展,是因为技术不行、交通不便、资金不够,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在慢慢解决。
就像我们国家的东北,以前也有人说“北大荒”是劣地,现在不也变成“北大仓”了吗?
外东北的条件比当年的“北大荒”还好,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肯定能发展起来。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