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前段时间,一个硬汉的罕见举动引起了讨论。
俄罗斯高层在北京的会议上坦言中俄贸易正在往下走,这个习惯了“硬气十足”的国家,官员却频频放低姿态。
一个向来强硬的邻居,为何突然换上如此务实的面孔?这种转变背后藏着怎样的求生智慧?
![]()
编辑:倏禹
贸易额暴跌近一成,硬汉为何突然喊疼?
2025年前九个月的中俄贸易数据一出炉,不少人都惊掉了下巴,这对常年被外界喊着“背靠背”的邻居,贸易往来居然没涨反跌。
跌幅直接逼近一成,更扎眼的是,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也掉了头,一路往下走,要知道,2024年的时候,两国贸易额还冲到了2448亿美元的高位。
![]()
谁都以为这势头能接着涨,结果今年直接给了市场一记闷棍,这事儿不能简单归为“生意不好做”,往深了扒就能发现,这背后藏着俄经济的痛点。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不会说谎,2025年一到四月,中俄贸易额同比就跌了7.5%,其中中国对俄出口降了5.3%。
![]()
从俄进口跌得更狠,达到9.1%,到了前三季度,这下滑趋势压根没刹住,跌幅直接扩大到近一成。
具体到商品品类,变化更直观,以往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汽车零部件这些“硬通货”,今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量同比少了不少。
![]()
就连智能手机、家电这些民生用品,出口增速也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有做对俄外贸的老板直言,订单量比去年少了快两成。
利润空间还被压缩了,这波降温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毕竟之前两年,中俄贸易一路高歌猛进。
![]()
从2022年的1900亿美元冲到2024年的2448亿美元,谁能想到2025年会突然踩了刹车,俄副总理曼图罗夫就公开表示。
中俄得加把劲,才能让贸易额再涨起来,这话里的示弱意味很明显,要知道,这可是俄罗斯高层少有的对贸易伙伴直接表达“需要努力”的态度。
![]()
一张史无前例的制裁大网,正缓缓收紧,西方对俄的累计制裁项目已经超过3万项,美国和欧盟是主力。
这制裁网织得密不透风,从金融到能源,从科技到民生,几乎全覆盖,最狠的还是能源领域的打压,要知道,能源出口占了俄罗斯GDP的近40%。
![]()
这是妥妥的命根子,2023年欧盟就给俄石油定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2025年更过分,直接压到47.6美元。
天然气方面更惨,欧洲原本是最大买家,现在管道关了大半,还宣布从2027年起全禁俄液化天然气,最新的第19轮制裁里。
![]()
欧盟又把117个实体和船舶拉进黑名单,连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的44家子公司都没放过,能源收入暴跌直接连锁反应到俄的进口能力。
求生欲拉满,边境项目正通宵达旦
日子不好过,俄罗斯也没坐以待毙,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往边境发力,搞突围谋新路,俄罗斯的“求生欲”可以说是直接拉满了。
![]()
他们转身就把希望放在了边境地带的新项目上,就在黑龙江对岸,俄罗斯和中国一起搞的黑河能源项目一天比一天忙碌。
这片本来没多少人关注的地方,突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俄罗斯现在一方面增大对中国天然气、石油的出口,试图把西方市场丢失的那部分补回来。
![]()
另一方面双方一起上马新型能源设施,像LNG和LPG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这些项目以后能带来不小的贸易额,也算是给传统贸易降温找了个出路。
更少见的是俄高层的态度,以往在国际舞台上硬气十足的俄罗斯官员,今年频频放低姿态,俄驻华大使也没闲着。
![]()
今年已经五次走访中国的地方政府,从东北到长三角,每到一处都拉着当地企业开座谈会,主动推介俄罗斯的投资项目。
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希望中国企业多去俄远东投资,俄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这种主动上门“拉生意”的架势,在以前的俄罗斯外交中并不常见。
![]()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线上,一批新的自贸区正在加紧建设,俄方特意放宽了这些区域的关税政策,就是想把中亚的矿产、农产品拉进来。
再通过这里转口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紧接着,俄远东地区的港口也开始扩建,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港口吞吐量目标直接翻倍。
![]()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打通对亚太的物流通道,绕开西方的海上封锁,除了中亚和远东,俄罗斯还在深耕和蒙古的合作。
两国联手升级了边境的铁路和公路,原本需要几天的通关时间,现在压缩到十几个小时,蒙古的煤炭、畜产品能更快进入俄市场。
![]()
俄的机械装备也能借道蒙古进入中国北方,俄罗斯的这些动作看得很明白,西边被西方堵死了路,就转头把希望放在东边。
放在和中国的合作上,边境突围是想打通物流通道,高层示弱则是想争取更多合作机会,这种转变,其实也说明了俄罗斯现在的心态更务实了。
![]()
不再只盯着眼前的贸易额,转而想借着中俄合作,把整个经济结构往更合理的方向推一推,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布局的机会。
钱是人家的,但机会是咱们的
面对俄罗斯的新动作,中国也得做出回应,不过这次,是要把合作往更深的层面推进,以前多靠美元、欧元结算。
![]()
现在这些方式受限不少,所以两国开始更多使用本币交易,这不仅能减少外部干扰,还能让结算更高效、更稳定。
中国这边也在推动把更多商品纳入本币交易范围,让合作更顺畅,技术层面也需要双方去配合,现在不只是搞运输、搞采矿那么简单了。
![]()
像在一些特殊区域,比如北极航道,中俄就开始联手搞数字化管理,中国有技术,俄罗斯有经验,两边一结合,既能提高效率。
也能增强在新领域的合作默契,另外,中俄互免签证的政策落地后,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明显更活跃了,不管是留学生、工程师。
![]()
还是企业家,这些人流带来的,不只是消费,更是思想和技术的碰撞,像哈尔滨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搞的青年创新平台,就是这种人文合作的缩影。
贸易不是万能的,尤其碰上外部打压和内部压力这两头夹击,这对邻居只能一边找新路子,一边升级合作层次,只卖资源或者只买产品都不是长久事。
![]()
现在两边都在瞄准产业链深挖,把初级原料升级成成品在本地处理,这种变化其实意味着两国合作正忙着脱胎换骨,比如中俄联合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在俄罗斯投产。
既带动了中国的设备出口,也帮俄罗斯完善了本地制造业,这种产业链协同,比单纯的货物贸易更有韧性,也能创造更多价值。
![]()
除了货物流动,人也成了两国关系里最有料的一部分,中国和俄罗斯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两国还搞起了免签。
普通人有机会互相串门,身边就越来越多来自对面国家的身影,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也跟着火了起来,不少俄罗斯的零食、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中国家庭。
![]()
中国的小家电、文创产品也成了俄罗斯年轻人的新宠,中俄贸易这次遇到的难题表面上是数据上的下滑。
仔细琢磨却能发现两国已经在用新的想法和方法对冲风险,无论接下来情况怎样,有一点很明显,贸易只是其中一环。
![]()
未来能不能一直走下去,看的还是两国在人才、产业、合作模式上的持续磨合,这三条路,加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系统。
降温是蛹,升级是蝶,韧性共生才是未来
当前的这些拐点和转型,其实也给这场关系升级加上了更多值得期待的元素,中俄贸易这波“降温”,看着像是“遇冷”。
![]()
实则是走向更深层次合作的必经阶段,两国的关系,不是看一时的热闹,而是看能不能在关键时刻稳住节奏、共同转型。
眼下的调整,更像是一次合作方式的升级:过去靠贸易数字撑场面,现在要靠合作质量稳根基,从边境项目到产业布局。
![]()
从金融创新到人文交流,中俄正在形成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合作框架,未来的中俄贸易,或许会少些短期的爆发式增长。
但一定会多些长期的稳定性,这种转变,远比一时的贸易额涨跌更有意义,西方的制裁倒逼俄罗斯向东看。
![]()
也让中国有机会在欧亚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做简单的买卖伙伴,要做产业链的共同体,这才是中国破局的核心逻辑。
这种“韧性共生”的模式,是中俄关系在压力下催生的新智慧,它意味着当外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时,双方通过深度绑定产业链。
![]()
共同构建一个更具抗压能力的合作生态系统,俄罗斯将资源与中国市场、技术、资本相结合,中国则通过深度参与俄经济转型,确保关键能源和资源通道的安全。
这不是简单的“你买我卖”,而是“我们共同创造”,这股转型浪潮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双边贸易的范畴,它正在重塑整个欧亚大陆的经济地理。
![]()
以能源和制造为纽带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将再次崛起,改变长期以来由海洋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这既是对全球化困境的回应。
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实践,历史已经证明,真正稳定的伙伴关系,不靠喊口号。靠一起扛过风雨、走过拐点,对中国来说,眼下这盘棋,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肯定不轻松。
![]()
但只要双方目标一致,步子迈得稳,这次“遇冷”反而可能成了下一轮“升温”的起点,降温是蛹,升级是蝶。
这场阵痛之后,一个更具韧性的中俄关系正破茧而出,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期待的未来。
![]()
结语
中俄贸易遇冷,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翻开新篇章的序曲,考验的是双方的远见与智慧。
未来的合作,或许会少些数字上的喧嚣,但一定会多些内在的韧性与温度。
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你是否也认为,这种深度绑定的“韧性共生”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