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后,钱包鼓不鼓不重要,人情账簿要是乱了,半夜都能被“怎么回”三个字吓醒。
![]()
别装淡定,你我都知道,随礼这事,表面是钱,里子是“我还记着你”。
![]()
先说最扎心的。
上周我二舅去世,表妹在灵堂门口掏出手机,亮出二维码:“扫吧,不收现金。
”我愣了半秒,还是点了转账,备注“二舅一路走好”。
回家路上才想起,十年前他给我儿子满月红包是五百,如今电子回礼六百,数字漂亮,却连一句安慰都没递到表妹手里。
屏幕冷,人心更冷。
数字化没错,错在我们把“情”也压缩成了字节。
所以第一条铁律:交情先到位,再谈金额。
别迷信“统一价”,同村老王给你随过两千,你回他两千零二十,多那二十块不是利息,是告诉他“我念旧”。
交情浅的,反而要“砍一刀”,直接问一句“你们那边现在怎么随”,对方松口“随意”,你就别装大款,二百块配上手写贺卡,比一千块转账更暖。
记住,五十岁以后,留点体温比留点钞票更难。
第二条,红白事得分色。
红事可以“众筹”,外甥结婚,我们几个表舅拉个小群,一人三百,凑成一台扫地机器人,快递直接送新房,新娘发朋友圈晒图,比现金有面子。
白事不行,白事必须“到场+现金”,这是给活人看,谁没来,门口账房一笔一划记得清清楚楚,晚年不想被戳脊梁骨,就别省这趟油钱。
第三条,电子账簿别嫌麻烦。
我把微信红包记录截屏,扔进“人情宝”文件夹,名字改成“老张儿子满月”“老李母亲三周年”,半年导出一回,打印贴在本子上。
老伴笑我老土,我说你试试,等孩子结婚,人家当年随了八百,你现在回一千,数字对不上,嘴再硬也得低头。
账簿是防老年痴呆,更是防“社死”。
第四条,遇到“礼金互免卡”别急着撕。
江浙那套“咱俩不随”看似省事儿,实则把人情冻结。
我表姐给我递过一张,我收下了,转头在她孙女生日寄了张京东卡,留言“免礼不免情”。
对方秒回“下不为例”,你看,台阶有了,里子还在。
真信“互免”,等住院那天,手机静悄悄,别哭。
第五条,警惕“连环请帖”。
公安部的预警我转发到家族群,没人当回事,结果三堂弟连办满月、生日、百天,一波收割两万。
我直接拉黑,年底他借钱找不到人,知道踢到铁板。
五十岁以后,学会说“不”,比学会“随”更重要。
实在抹不开,用“延迟法”——“我这几天出差,回来补”,热度一过,多数不好意思再催。
最后补一刀。
北方现在流行“回礼加20%”,别傻乎乎当规矩。
我打听清楚,也就是县城那几片,北京五环内没人认。
盲目跟风,只会把行情炒高,回头自己孩子办事,收不回来,躲被窝里扇自己耳光。
随礼不是炒股,别幻想升值,它只保“不跌”——跌的是情分。
夜里翻老账本,看到父亲当年用钢笔写的“张同志嫁女,随伍元”,字迹发灰。
我算了算,五块钱在1979年是他三天工资。
如今我随手一转就是六百,却再也写不出那股郑重。
五十岁以后才明白,随礼的尽头不是数字,是“我还记得你叫张同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