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淞沪会战的文章,我之前也写过,从1937年8月打到11月,是1937年最大规模的会战。此战,国军共投入70多万兵力,最后以伤亡30多万人的代价守卫了上海三个月;而日军在此战投入了30多万的兵力,最后以伤亡2万多人拿下上海。看到这组数据,我们会发现抗战初期敌我伤亡之比差距过大。那么,国军投入如此多的兵力为什么没能守住上海呢?这场会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
其实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那个年代中日实力差距造成的。这些主要原因我在以前文章都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说淞沪会战失败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在以前的文章没有讲过,所以在此加以补充。至于战术战法问题,毕竟咱不是学军事的,这方面还得专业的人评价,接下来说的一些原因虽然不构成决定要素,但影响了中国军队的作战。
![]()
首先是指挥官的问题,这里主要说的是蒋介石。人们常说,国军要是打一场仗,老蒋不指挥还好,一指挥就必输。这恐怕把老蒋说得太无能了。蒋介石真的没有指挥才能吗?其实未必,他毕竟是保定军校出身,还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底子还是有的,那么他一指挥战斗必输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蒋介石的手伸得太长了,总喜欢越级指挥。当时上海属于第三战区,在冯玉祥离开后,蒋介石自己兼任了第三战区总司令,有了这个身份去前线调几支部队也很正常,可关键在于,他调动部队后忘了跟该部队的上级打声招呼,等该部队的直属长官找自己部队的时候,发现早就被他蒋委员长给调走了。调一些小部队他是这样,调一支大部队他仍然也不跟这支部队的上级打招呼。
比如,淞沪会战一开始,中国军队参战的只有张治中第9集团军,但随着援军的增多,蒋介石又组建了陈诚第15集团军,并把原本隶属第9集团军的罗卓英第18军调给了第15集团军,这一调动没跟张治中说。在日军登陆后,张治中去了罗卓英的司令部商量问题,结果罗卓英很吃惊:张司令怎么到我这来了?后来张治中询问左右才得知,罗卓英的部队被调出去了,这么大的一件事,自己一个总司令竟然不知道,于是他去苏州问顾祝同,碰巧被蒋介石知道了,蒋介石以为张治中怯阵逃往苏州的,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张治中自己本身委屈,加上自己已精疲力竭,索性直接辞职了。
![]()
还有一个是兵种协同问题。我在国军五大主力的文章里提到过一支部队,那就是第5军,其主力第200师的前身是杜聿明装甲兵团,是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装备各式坦克、装甲车、战防炮、榴弹炮等。这支部队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但是战绩并不是很理想,很大原因就在于和步兵之间没有协同好,这个问题同样在后来的昆仑关战役中出现过。我们都知道坦克和装甲车在向前开路的时候,步兵需要在两旁掩护,可当时中国的步兵认为:这些大家伙的钢甲那么厚,还需要我们掩护干什么。于是,装甲部队打到日军阵地前的时候,步兵还没跟上,等日军增援部队赶来的时候,装甲部队又被打回去了(下图可以看到中国军队的装甲车孤零零的朝日军阵地开去)。
![]()
最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指挥系统的问题。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的指挥系统非常简洁,只有两级,那就是派遣军、师团。而中国这边的指挥系统一开始还比较简洁,只有战区、集团军、师这样的三级配制,但是随着赶往上海的师增加,蒋介石把两个师组建在一起弄成军(有的军只有一个师),当时像李延年、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等人都当上了军长,这样陈诚就为自己的老部下罗卓英鸣不平: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军长,难道老资格的罗卓英还是军长吗?蒋介石也觉得不好办,但他想到的不是罗卓英,而是自己喜欢的胡宗南,总不能让他继续当军长吧!于是,他又搞了一个军团的位子,给胡宗南当军团长,让罗卓英当集团军副司令。
这样还没结束,为了能够清楚自己的责任,蒋介石又搞了一个兵团的位子,将上海的中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陈诚为左路军、张治中为中路军、张发奎为右路军。然后他又给陈诚搞了一个上海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到最后,中国这边的指挥系统为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这样的六级配制。这样一来,命令一层一层下发,难免会有遗漏或错误,效率也就降低了。
关注我,带你走进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