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提起刘禅,你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没错,在《三国演义》里,这位蜀汉后主几乎是“昏庸”的代名词。
宠信宦官黄皓、听不进忠言、拖诸葛亮北伐的后腿,最后还乐不思蜀,留下千古笑柄。
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能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二十多年的君主,真的就那么不堪吗?
他和诸葛亮之间,真的是纯粹的“忠臣辅庸主”吗?
![]()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段被演义“美化”了的君臣关系。
先说说那个最经典的桥段,刘备摔阿斗。
赵云七进七出,血染长坂坡,终于把襁褓中的刘禅救了出来。
刘备接过孩子,却一把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感动得泪流满面,誓死效忠。
这一幕,表面上是刘备爱才,可细品一下,是不是有点不对味?那可是他亲儿子啊!
摔的时候连眼皮都不眨,真的一点不心疼?还是说,这根本就是一场政治秀?
而刘禅,从出生起,就成了父亲笼络人心的工具。
等他长大登基,这种“工具人”的命运也没变。
诸葛亮事必躬亲,军政大权一把抓,从出师表到北伐战略,几乎没刘禅插话的份。
演义里说这是“忠”,可换个角度想,一个皇帝连决策权都没有,天天坐在龙椅上听丞相汇报,心里能舒服吗?
刘禅不是傻,他是没办法。
诸葛亮威望太高,朝中上下都把他当“神”供着,刘禅哪怕想说个“不”字,都得掂量掂量会不会被群臣喷死。
![]()
更让人心寒的是,诸葛亮临终前还在安排后事,指定蒋琬、费祎接班,压根没问过刘禅同不同意。
你说他忠心吧,是忠;可你说他专权吧,也没错。
刘禅呢?只能点头,还得装出一副“全凭丞相做主”的样子。
这种日子,换谁不憋屈?
后来诸葛亮一死,刘禅立马废了丞相制,分权给多人,明显是在防“权臣再现”。
他还下令停止频繁北伐,休养生息,这其实挺明智的,蜀国国力本就最弱,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
可演义不写这些,只写他“不思进取”,只写他听信黄皓,最后投降司马昭,还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种话。
可咱们设身处地想想:抵抗?拿什么抵抗?
姜维在前线死战,他刘禅在成都开城投降,是懦弱,还是为了保全百姓性命?
如果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又怎会在诸葛亮死后维持蜀汉近三十年?
他或许不是雄主,但也不是纯粹的废物。
说到底,刘禅的“昏庸”,很大程度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忠”而被刻意贬低的。
![]()
他不是不想当个好皇帝,而是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下,永远走不出那个“阿斗”的影子。
他的一生,像极了被安排好的剧本,主角不是他,他只是个配角,连摔一下都要用来衬托别人。
所以,别再只骂“扶不起的阿斗”了。
他或许不够英明,但他也有他的无奈。
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和无奈的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