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李晓东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的事情登上热搜。
今日说法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央视普法节目,从开播看到现在,我也从中学生变成了中年人。节目介绍案件细节,梳理办案过程,结尾主持人接引专家,提出公众需借鉴和注意之处。李晓东也是我熟悉的主持人(最早是撒贝宁,但他现在基本不出现了),照理说法制节目参与不少,自然经验丰富,怎么还会被骗,难道普法节目都不管用么?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要回到事件本原查勘下究竟。
据李晓东回忆,他去银行办完事,离开时遇见一位开奔驰的中年人,车后备箱和后座摆满包装精美的茶叶。对方称来京参加茶叶展销,准备带人返乡,打算便宜处理。李晓东本想拒绝,但对方十分热情,原价1000元一盒的铁观音先降到300,再降到200。李晓东这才花1000元买了5盒。事后,他找一位懂茶的朋友一看,“50块钱一盒都不值”。
整个事件过程中,作为一个有多年普法节目经验的主持人,李晓东一直比较警惕,那到底是哪些环节让他最终还是上了当呢?
第一,一副道具。
对方是一个开奔驰的中年人,后备箱和后座摆满包装精美的茶叶。
奔驰车市场售价三四十万起,开得起奔驰,至少有一定家底,见面之初便给人产生一个主观印象,这是个体面人。殊不知,这与前几年赶马车到城市里卖水果的二道贩子异曲同工,马和马车都是租来的道具,让人放松警惕。
包装精美的茶叶,同样给人造成价格不菲的印象,放在奔驰车上,更是给了一个绝好的展示平台,如果不是对茶叶特别内行,一时难以判断其准确价值。
第二,一个剧本。
“爷爷的茶叶卖不出去,帮帮小妹吧。”这样的卖茶文案和故事早被人用滥,一眼假。
李晓东面对的却是另一个套路。对方先是用茶叶展销会做由头,参加展销会,暗示茶质量不差,让人产生瞬间联想。然后是另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离京要带人,后座要空出来,这茶必须要处理。如此便制造了一个合理反差,好茶+急售=便宜的好茶,使得整个故事合情合理。
李晓东本来已经足够警惕,几次说不喝茶,扭头要走,奈何对方一次次抛出进一步的细节和缘由,又将价格一降再降,才最终不知不觉让人上了套。
骗局的事后分析,说起来有些像射完箭画靶,不免打哪儿指哪儿,事后诸葛。对于当事人来说,从一开始便走入对方早已设下的迷宫,这个转变你没上钩,那就再来一个弯,这即是事先写好的剧本,在每一处安排伏笔,布下陷阱,一计不成,再出一计,最终落入圈套。所以,即便见过了好多猪跑天天主持法制节目的主持人也不免上当,不由发出感慨,“诈骗手段,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三,一个真人。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些年来,随着反诈宣传普及,“不听不信不转账”早已入耳入脑。人们对于电话里的陌生人都比较警惕,毕竟那声音来自哪里谁都说不清。
李晓东遭遇的却是当面行骗。对于面对面的真人,当对方一口一个哥地叫着,带着一脸真挚笑容站在你面前,你如何分辨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呢?你在心里恐怕也会有这么个思量,他总不至于当面骗我吧?却不想,骗子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善意布下骗局。
退一步讲,即便现在事主李晓东找到了这个卖茶人,双方到警局对质,对方仍然可以说:“茶叶交易你情我愿,货款当面两讫。价格我也明确告诉你了,现在你说一盒50块都不到,那物价局还是工商局哪个对这茶叶有过定价?是你自己不识货,不代表我骗人。”
说到底,这场官司恐怕还打不赢。
视频一出,不少网友指出这是多年前老套路,骗子售卖的东西大同小异,经常是小便宜后面藏着大亏。确实不是普法节目不给力,而是这些年来,骗子们也在不断花样翻新,也搞“与时俱进”,甚至“量体裁衣”,李晓东被骗的事情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没被骗过可能只是因为还没遇见适合你的剧本。
李晓东在视频结尾提醒人们,“人只要一起贪念的时候呢,距离被骗就不远了,希望大家以我为戒。”。个人也很为他这样真诚坦白,宣传普及的态度点赞。要提防这类骗局,我们不仅要戒除自身贪便宜、图小利的念头,也要有对于套路话术的敏感,对于不了解的产品和服务也要有足够的警惕。
虽然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但也不要将信任轻易予人。否则,被骗钱事小,被人当面欺瞒、当傻子耍的感觉,才真难受。
![]()
咱也是个喝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