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新学期开始时,低年级的老师发现新入学的孩子变少了。
他们的感觉没错,从整体上看,上一波生育高峰在2016年,受益于二胎政策的放开,当时迎来了一波生育高峰。
2016年出生的孩子今年9岁,刚从三年级升至四年级,对低年级的老师来说,今年的孩子确实变少了。
![]()
显然你也可以预见到,今后几年入学人数会越来越少,这对社会、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未知的变量。
因此我们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有哪些应对方式?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最好看看邻国日本当年发生了什么。
02/
消失的“婴儿潮”
在上周那篇里,我们分析说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恶化,加上财政所严重依赖的土地经济走向终结,财政出现赤字,导致公务员待遇严重削减。
最终,公务员从人人争抢的“金饭碗”,变成如今大学生就业榜里的末流。
教师也是公务员体系里的一支,不可避免的,老师们的待遇也受大环境影响在变差。
而且相比普通公务员来说,教师的境况更差,因为他们还叠加了生育率下降这一DEBUFF(负面状态)。
![]()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两次婴儿潮。
第一次是1945~1955年这十年,被称为“团块世代”,其中1949年该国出生人口达到270万,创历史纪录。
第二次是1970~1980年这十年,刚好是团块世代结婚生子的时间段,因此被称为“团块次代”。
![]()
以此类推,第三次婴儿潮应该会在90年代中期到来。
由于前两次婴儿潮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紧缺”和“教师紧缺”问题,尤其是70年代的“教师紧缺”离得更近,记忆更深。
1985年开始,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第三次婴儿潮对策,其中增加教师数量是主要任务之一。
仅1985年,日本就增加了3.8万名教师,此后5年的招募人数都超过3万人。
至1991年,日本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老师总人数达到惊人的105万,要知道当时日本总人口数也就1.2亿人,老师占比接近1%。
然而预想中的婴儿潮并没如期到来。
90年代的出生人数并没有反弹,反而是沿着70年代中期开始的斜线一路向下狂飙,直至如今。
主要原因简单来说有2点:
1、经济衰退 。收入下降加上失业潮,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2、人口抑制政策 。1974年为遏制人口过剩问题,人口事务委员会推出“二孩宣言”,半强制要求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
尽管 该法案 1992年就已废止,但年轻人的观念却早已被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的。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我们知道,从统计数字上看,经济水平与生育意愿是成反比的,经济起来了人们自然就会偏向于少生。
面对消失的婴儿潮,日本政府的教育体系迎来了强烈的冲击。
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严重冗余,一方面是经济下行财政紧缺 ,日本前后共进行了三 轮 教师改革。
![]()
03/
第一轮改革:教师大缩编(1992~1995年)
1992年,文部省启动了泡沫后第一轮教师改革。
此次改革的 主要目标是应对严重的教育资源冗余问题,对策是教师缩编,核心手段是减少新教师的数量。
由于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是无法裁撤的,新教师无可避免地又成为了牺牲品。
整个90年代日本只招聘了18万名教师,而80年的数据是42万名, 缩减近60%!
缩编必然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量教育专业学生无处就业。
1995年全国教育学院就业率仅有50%,成为当时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由于教育背景与文科十分相似, 未能就业的教育专业学生又与文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争夺本就稀缺的文科岗位。
最终导致教师就业困境逐步演变成90年代的文科就业困境。
可以说,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成为了日本少子化浪潮下第一波牺牲品。
但这才是刚开始。
![]()
04/
第二轮:教育市场化改革(1996~1998年)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说,日本在泡沫破灭初期面对社会失业率的飙升,被迫启动了大基建计划。
此举缓解了失业潮,却带来了新的财政赤字问题。
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财政更加吃紧,从而促成了泡沫后日本第二轮教师改革。
这一波的 对策是市场化,重点方向是推广临时教师制度和扩大教师工作范围。
1)临时教师制度改革
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工资由国库支出。
为缓解财政压力,政府提出要 对教师编制实施只进不出的总量控制,辅以合同制的临时教师序列。
临时教师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低还不稳定,工资只有正式教师的一半,合同则是一年一签。
但即便如此,还记得教师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只有50%吗,失业潮使得即使是没有编制的临时教师,无数名校生也趋之若鹜。
学生们再一次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2)工作扩大化改革
1997年,日本政府开始 修订教师考核体系,行政性事务考核比重大幅提高。
行政工作主要是由教师义务兼职的,由此造成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幅提高。
此后为了继续压缩经费,政府又提出全科教师普及化,要求教师同时负责多个学科以压缩人力成本。
这导致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被进一步拉长。
如今在日本,老师是工作强度最高的职业之一,被称为“黑色职业”。
![]()
05/
第三轮:教师改制(2003年以后)
由于长期的经济衰退和过量的大基建投资,2001年日本财政已处于崩溃状态,由此开启了公务员改革。
原有的22个国家部门被削减至12个, 海量公务员失业,一般的基层岗位被裁撤。
教师职业也未能幸免。
2003年,由于国库已无力承担庞大的教师队伍的开支(实际上经过前两次改革,人数已大为减少了),政府决定对教师身份进行改制。
此次改制直接让教师群体失去了国家公务员的身份。
政府将学校的实际管理权移交给地方,同时只承担教师工资的30%,剩余经费由地方自筹。
地方财政根本没有能力负担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开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师降薪浪潮就此开启。
降薪潮期间,日本教师综合工资下降近30% ,加上日本教师超强的工作强度,导致其时薪一度低于派遣员工。
比降薪更可怕的是铁饭碗被打破。
2006年日本推出不合规教师考核法,教师一旦考核不通过就可能面临失业,而在就业冰河期,失业就只能成为派遣员工。
严酷的考核制度让教师充满恐惧,不敢请假更害怕生病 ,内卷之下使工作强度更上一层楼。
![]()
第三则是社会失去了尊师重道的共识。
在失业浪潮下很多家庭出现离婚、家暴等问题从孩子身上传导到学校,引发校园霸凌、伤害案件频发。
本来是社会问题,在当时却被社会普遍认为是老师教育的问题。
而家长参与到工作评价体系的制度,在客观上也使得老师想管也不敢管,更加重了社会共识。
最终的结果就是 社会将校园失控问题的怨气全都撒在老师身上,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也一路跌到底。
高强度加班、降薪与连续不断的考核压力,叠加来自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 日本教师出现了群体性崩溃。
2003年后,教师患精神疾病比例持续升高,最高峰的2010年,全日本轻度抑郁的教师占比高达30%。
大量教师因精神压力过大选择辞职;
更加可怕的是,改制后 每年有超过100名教师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自杀,成为日本自杀风险最高的职业。
![]()
06/
2014年以后,随着第二波婴儿潮时期扩招的教师逐步退休,日本逐渐从教师过程重新回到教师紧缺。
但在三轮教师改制过程中,那批 学生和在职教师所 受到伤害乃至牺牲却永远无法得到补偿。
就如同那批“失去的一代人”一样,只 因为生错了时代,人生就大不相同。
当中国的剩余率也一路往下时,教师行业也是一路往下的。
虽然教师行业永远存在,我们也永远需要他们,但短时间内的总体下行可能不可避免。
那么,当下的学子们在专业选择上是否还要选择师范专业类,就成为一个要思考的问题了。
在职教师们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