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快时尚巨头Shein(希音)近日因销售造型酷似儿童的性玩偶以及A类武器(砍刀、指节铜套等),在法国深陷监管和舆论风波,看似业务又遭遇重击,然而尽管争议不断,Shein利润增长仍在狂奔。
![]()
“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尼采这句名言用在Shein身上颇为贴切,彭博社报道Shein近日透露公司今年盈利预计达20亿美元,比去年高出近一倍。
这组数据让不少人意外,毕竟美国政府今年5月终止源自中国小额包裹进入美国的免税待遇,按理说这应该会对过去借此政策享有价格优势的Shein造成冲击。
Shein做到业绩不减反增可能源于今年首个季度,许多美国消费者抢在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取消前抢购商品,带动销售激增。此外Shein通过提高价格,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消费者,并削减广告开支,以此实现更高利润,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争议声中一路狂奔
在争议声中狂奔,似乎已成Shein的长期生存哲学,其招黑体质引爆法国近期的抵制风暴,且持续了数月。
欧洲滔天舆论不仅是针对Shein一家的批评,而是对欧洲社会“输不起”情绪和结构性深层次矛盾的焦虑。
一是所谓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冲突,它们将Shein视为价值观威胁的洪水猛兽,核心批判点在于Shein式成功是建立在忽视欧洲所珍视的社会和环境标准之上,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导致遵守严格标准的欧洲本土企业无法在价格上与之抗衡。
二是对自身监管体系和竞争力的焦虑与不满,欧洲媒体承认欧洲法律严密,但执行效率低下和存在空子,这与特朗普简单粗暴但有效的关税壁垒形成对比,流露出对欧洲官僚体系行动迟缓的失望——即“规则之城”却管不住新形态的全球贸易。
![]()
事实上,法国已经多次对Shein痛下杀手。今年7月,法国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对Shein处以4000万欧元罚款,原因是Shein的商业行为具误导性,例如促销活动中先涨价再打折。
今年9月,Shein又被法国数据保护机构罚款1.5亿欧元,原因是网站在未经用户同意情况下收集消费者数据。
今年10月,法国百货商场业主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SGM)宣布与Shein达成协议,后者将在法国数个城市的商场开设门店,进一步将Shein推向风口浪尖。
11月5日,Shein在BHV的实体店开业,BHV百货是巴黎的商业地标,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亚于老佛爷和巴黎春天,这里汇聚大量法国本土高端品牌,代表巴黎时尚传统和独特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成功出海品牌的Shein入驻BHV,本应是一次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展示,然而开业现场却充满火药味,法国最近热门舆论多是对BHV的指责。
但没有人问为什么BHV这样的法国高大上百货公司,会沦落到靠5欧元一件的T恤衫来赚钱?背后不光是中国在崛起,更多是法国在衰落。
房租飞涨,购买力下降,历史悠久的法国服饰品牌大批量消亡,因此当一家中国巨头企业保证客流量和销售额时,BHV再也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宣扬虚无缥缈价值观了。
有人说,Shein卖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幻觉,即使不破产也可以穿得体面,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下单,因为他们不得不这样做,背后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消费者收入数年停滞不前,饱受通货膨胀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Shein在巴黎市中心BHV百货商场的店面开张前几天,法国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曝光Shein平台上有第三方卖家销售造型酷似儿童的性玩偶,引发这场风暴的是一个售价186.94欧元的娃娃。
然而这个看似天真可爱的娃娃,实际却是成人硅胶玩具,由于其过度逼真,不仅仅是外貌神似,就连身高、体型的比例都几乎是一比一还原,酷似真人,给人一种"把儿童当商品"的错觉,让有些人心有戚戚然。
![]()
法国政府随后启动暂停Shein在当地运营业务的程序,并进一步呼吁欧盟也展开调查,采取必要行动。
Shein的巴黎旗舰店热闹开业仅数小时后,线上业务便面临被封禁的处境;这戏剧性的发展,足见Shein在法国如履薄冰的局面。
刺眼的快时尚?
Shein近年来可说是争议不离身,除了当下在法国的风波,早前还被指产品以环保之名对消费者进行“漂绿”误导、服装中检验出有害化学物质等,真假难辨的消息几乎从未间断。
Shein在法国惹上麻烦,并非只因为平台上销售性玩偶,而是源自各界对它整体运营模式的反弹: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平台机制下,廉价中国商品大量涌入法国市场,挤压本土服装业的生存空间。
数据显示,在竞争激烈的法国服装和鞋类市场中,Shein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2%,增长至2024年3%。
![]()
除了满足部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追求,Shein也对法国传统商业模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输不起”的社会思潮在法国乃至欧洲滋生蔓延。
近些年法国越来越多快时尚鞋履和成衣品牌难以为继,破产名单包括André、Kookaï、Gap France、Kaporal、Go Sport、Don't Call me Jennyfer,San Marina、Cop.Copine,Naf Naf……
这些倒下品牌背后是众多失业的法国人,而主要依托中国供应链的Shein,对本地就业实质性贡献可能不足,对比之下,Shein主打的廉价快时尚格外刺眼,招黑体质越演越烈。
尽管深陷种种争议之际,Shein今年据报仍可盈利20亿美元,这似乎也凸显它所处的两个平行世界:在政治与监管层面风险四起,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眼里这些争议更像是茶壶里的风暴,大家更关心超高性价比,而不是玄之又玄的价值观。
西方消费者用钱包说话,凸显中国快时尚产业模式的灵巧和韧性,比如通过所谓“小单快反”的策略,按需求调控生产节奏,如果反应好,立刻追加订单,不达预期,就中止生产。
但在部分保守的欧洲政商界人士眼中,Shein盈利数字坐实了它们对Shein的质疑,正是那些饱受争议的超低成本运营策略,才让它得以大幅压低成本,赚取如此高的利润。
不可否认,Shein对第三方产品的审核问题确实是导致该事件出现的导火索,但法国政府应激措施也有双重标准嫌疑,并由此再次引发公平对待问题。
法国参议院通过“反快时尚法案”明确将Shein、TEMU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却豁免Zara、H&M 等本土品牌,而且该法案还规定的每件10欧元环保税仅适用于跨境平台。
此外该事件可能开启令人不安的先例,若任由这种选择性执法蔓延,动辄以政治手段干预市场竞争,可能会直接破坏全球贸易的公平性原则。
游走于骂声与超额利润之间
面对一段时间以来的质疑和挞伐,Shein试图营造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形象,例如去年宣布在英国和欧盟投资2.5亿欧元,推动的项目包括建立“循环基金”,支持欧洲初创企业开发创新纺织循环技术。
这次Shein陷入儿童性玩偶争风波,Shein也并非完全消极防守,积极拥抱争议,甚至把风波当作话题进行营销。
巴黎百货商场外的大型希音广告牌,就印上了百货商场业主SGM总裁Frédéric Merlin和Shein执行主席唐伟的合照,配上调侃意味十足的标语:“我们不应该做出这张广告牌!”
![]()
调侃归调侃,随着法国商界和民间反弹加剧,法国政府这次显然会下更重的决心应对跨境电商监管漏洞,Shein和其他中国电商恐怕将面临更严厉的措施。
彭博社形容这起性玩偶风波是对欧洲的一场羞辱,并写道“更有效的执法路径很明确:关税改革至关重要,平台层级监管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清楚当规则被破坏时,应该去找谁;欧盟不应指望法国单独承担这些问题,英国也没理由坐视不理。
这起风波或许中企的出海之路增添更高的壁垒,Shein似乎也已在骂声中练就了韧性,在争议不断的运营环境中,始终精准对准消费者需求。
Shein娃娃事件似乎宣告依靠单一"性价比"利器打天下的粗放出海时代告一段落,未来在欧洲乃至全球成熟市场,能够扎根生长的大概率是既能展现中国制造效率硬实力,更深谙所谓价值共生的企业。
当然这种能像本地商业领袖既算清经济账,也摸透社会情绪的综合能力,可能不是通过阅读几条攻略就能速成,来自对成败案例深度复盘,与市场持续的碰撞,以及将跨文化思维植入企业基因的意志。
长期经验表明在杀手锏监管真正落地前,Shein仍会继续游走于骂声与超额利润之间,在夹缝中惊险前行,一路高歌猛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