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英国最近上演了一出比间谍电影还荒诞的大戏!
一位65岁的大叔因沉迷007系列电影,一心想当现实版詹姆斯・邦德,主动找上门给俄罗斯“送情报”,结果忙活大半年,才发现对接的“俄罗斯特工”竟是英国自己的秘密情报人员。最终他因间谍罪被判入狱7年,堪称“史上最惨邦德模仿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大叔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送进监狱的?他所谓的“情报”真的有价值吗?
![]()
65岁的霍华德・菲利普斯受间谍电影影响,痴迷成为特工,计划向俄罗斯传递英国前国防大臣的敏感信息,却落入本国情报机构的“钓鱼执法”陷阱。最终他因间谍罪获刑7年,被牵连的前国防大臣及其家人也面临潜在安全风险。
这起离谱的间谍案要从2023年底说起。当时菲利普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搭上”了两名他认为是俄罗斯情报人员的人,从那时起直到2024年5月,他一直积极为对方提供“帮助”。据温彻斯特刑事法庭的庭审信息显示,这位大叔萌生想法后立刻付诸行动,真的在收集关键信息——比如前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的私人联系方式,还有其私人飞机的停放地点。按照他的行动计划,这些信息能“方便俄罗斯人监听英国的国防计划”,颇有种自己掌控了核心机密的得意感。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特工行动”,从头到尾都是英国秘密情报机构设下的圈套。那些他以为的“俄罗斯特工”,其实是英国的情报人员,而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纳入监控范围。等到证据确凿,警方果断出手,今年7月他就被判定有罪,11月正式迎来7年监禁的判决。
![]()
负责主审的鲍比・奇玛-格鲁布法官在量刑时指出,菲利普斯“性格自恋,并且过分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证据是他的前妻在法庭上指认菲利普斯具有“邦德情结”:菲利普斯电影看多了,一直梦想成为詹姆斯・邦德,因为极度“迷恋”英国秘密情报机构,平时就爱反复观看间谍题材电影,久而久之竟真的把自己代入了特工角色。
电影剧本照进现实,可惜选错了阵营还找错了对接人。
更戏剧性的是,这起案件还牵扯出一段过往交集。前国防大臣沙普斯在提交给法庭的受害者影响陈述中表示,他对菲利普斯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因为他回忆起2002年曾去对方家中吃晚饭。“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一个人的鲁莽行为使我的整个家庭面临外国情报机构活动带来的极其严重的风险。”沙普斯的愤怒不难理解,谁能想到多年前一起吃晚饭的熟人,居然心心念念想从自己这里“挖掘情报”?。
英国皇家检控署反恐部门负责人贝珊・戴维则将此案当成“典型案例”,表示这一定罪向“任何考虑为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或协助俄罗斯的人发出了明确的信息”。言外之意很明显,想在英国搞间谍活动,不管你是专业特工还是业余爱好者,都难逃法网。但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有评论称:“连这种沉迷电影的普通人都要钓鱼执法,英国是真的缺情报还是太闲了?”还有人调侃:“这波操作下来,怕是以后想当邦德的人都得先确认对接人的身份了。”
![]()
从深层来看,这起案件其实折射出很多问题。首先是英国的影视文化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确实很大,菲利普斯因沉迷间谍电影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特工幻想,最终走上违法道路,堪称“影视中毒”的极端案例。有心理学专家分析,这类人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容易将虚构的影视情节与现实混淆,再加上自恋性格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做出荒唐举动。
其次,英国情报机构的“钓鱼执法”也引发争议。有网友质疑,针对一个明显存在认知偏差、并非专业间谍的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动用大量资源设局?这到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还是一种资源浪费?毕竟菲利普斯掌握的所谓“情报”,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价值有限,但其行为确实触犯了法律,给相关人员带来了安全风险,这其中的尺度很难界定。
另外,此案也暴露了英国敏感信息保护的潜在漏洞。一个普通公民居然能轻易获取前国防大臣的私人联系方式和私人飞机停放地点,这本身就值得警惕。如果菲利普斯对接的不是本国情报人员,而是真正的外国间谍,后果不堪设想。
毫无疑问,菲利普斯的“邦德梦”彻底破碎了,等待他的将是7年的牢狱生活。但这起闹剧给大家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西方影视文化的“洗脑”能力确实厉害,只不过这次“洗反”了。但又有多少潜在对象真的被洗脑成功且在发挥作用呢?
信源:Euronew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