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十一种孤独》的时候,不少书评都说是《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好奇之下,我找《都柏林人》来看。
《都柏林人》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詹姆斯•乔伊斯。他被誉为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巨著”《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于1918年起在美国杂志上连载,1921年在英美遭禁,直到1930年,英美两国才相继解除禁令。如今,《尤利西斯》被誉为是意识流小说的伟大之作。
![]()
▲ 1922年2月22日《尤利西斯》巴黎初版封面。
言归正传,《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短篇组成,笔触简练、清冷,截取都柏林人某一群人、生活的某个时刻,就像历史学家描绘事件一样,观察而不评论,让你读起来有种疏离感。
大部分短篇小说集都是选收多种题材的故事,但《都柏林人》从一开始就被构想为一本有机的整体,故事通过题材、风格、技巧和主题相互连接在一起。
正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所说:“我的意图是一章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
《都柏林人》的出版经历颇为坎坷。大约1905年,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接受了《都柏林人》,但他把书稿扣压一年之后又退给了乔伊斯。
后来书稿交给了都柏林的出版商毛瑟尔,他约定1910年9月之前出版。1912年,书稿的清样印了出来,但出版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宣称不会出版《都柏林人》。无论如何,《都柏林人》最终未能在都柏林出版,他们认为这是一本不道德的、犯众怒的书。
到了1914年,曾经接受又退稿的伦敦出版商格兰特•理查德才出版了这本书。
![]()
▲ 书本封面。
十五个故事之中,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横截面,“徒劳”、“无用”、“厌倦”、“绝望”是常态;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故事情节是琐碎的,但你会越品越有味道。
挑一个说吧。
《母亲》写的故事,就像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的欺骗和愤怒。
故事的母亲是基尔尼太太。
德芙琳小姐因为赌气才变成了基尔尼太太。她曾在一家高等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学了法语和音乐。
她天性冷漠,举止矜持,因此在学校里没交上什么朋友。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她常被送到其他人家里做客;在别人家里,她的演奏和高雅的仪态很受人仰慕。她的才艺筑成了一道寒冷的围墙,她端坐当中,等待某个求婚者勇敢地冲破它,使她得到灿烂光辉的生活。
但她遇到的年轻人尽是些平凡之辈,因此她也不鼓励他们,而是私下里大吃土耳其软糖,试图以此来平复自己的浪漫欲望。
然而在她青春即将逝去、朋友们开始对她说三道四的时候,为了堵人们的嘴,她嫁给了奥蒙德码头上的制靴商基尔尼先生。
基尔尼比她大得多,是个模范丈夫。他把大女儿凯瑟琳送到教会学校学习法语和音乐,之后又让她到学院学习。大家都说凯瑟琳有音乐天才。
所以,当郝勒汉先生一天来找她,告诉她他的协会准备在安提恩特音乐厅举办四场系列大型音乐会,建议她女儿为音乐会伴奏时,她丝毫都不感到惊奇。
她把郝勒汉先生带进客厅,让他坐下,接着拿出带玻璃塞的酒瓶和银质的饼干盒子。她全神贯注地了解这件事的细节,又是忠告又是劝阻,最后签了一个合同,写明凯瑟琳为四场大型音乐会伴奏,伴奏费是八个几尼。
音乐会定于星期三、四、五、六举行。
星期三晚上,基尔尼太太和她女儿来到安希恩音乐厅时,她觉得那里的一切都不顺眼。服务员懒洋洋的,“艺人”没有穿晚礼服,表演非常平庸,台下观众很少,但协会秘书菲茨帕特里克似乎并不失望。
周四的音乐会观众多了一些,但到处是持免费券的人,举止不雅。
周五的音乐会取消了,为了确保周六晚上座无虚席。
基尔尼太太和郝勒汉说,合同写的是四场音乐会,不论协会是否举办四场音乐会,她女儿都应该得到原定的报酬。郝勒汉建议她找菲茨帕特里克谈谈。
菲茨帕特里克先生没有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看上去好像无法解决这个难题,便说他会把这事提交到委员会讨论。基尔尼太太怒火中烧,气得面颊直颤抖,她极力忍着不使自己发问:“请问到底谁是‘委员会’?”
她知道那样做不像是有教养的妇人所为,因此她保持了沉默。
![]()
▲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
周六,基尔尼太太和她丈夫和女儿一起来到音乐厅。基尔尼太太又找郝勒汉,问她女儿什么时候能得到酬金。
郝勒汉先生说这事由菲茨帕特里克先生负责。基尔尼太太说她根本不晓得什么菲茨帕特里克先生。她女儿签的合同是八个几尼,她应该如数得到。郝勒汉先生说他不管这事。
“为什么你不管这事?”基尔尼太太问道。“难道不是你亲自把合同拿给她的?无论怎样,如果你不管这事,我可要管这事,而且决心管到底。”
“你最好和菲茨帕特里克先生谈谈,”郝勒汉先生冷淡地说。
“我根本不晓得什么菲茨帕特里克先生,”基尔尼太太重复说。“我有我的合同,我一定要照合同办事。”
表演快开场了,基尔尼太太强调,她女儿拿不到钱是不会上场的。菲茨帕特里克不得不数出四张钞票塞在基尔尼太太手里,并说剩下的一半中间休息时给她。
凯瑟琳的演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上半场结束后,人们出去休息。
在化妆室的一角,郝勒汉、菲茨帕特里克等人认为基尔尼太太这样做丢人现眼,有人还说凯瑟琳的音乐生涯在都柏林算完了。
在房间的另一角,基尔尼太太和她丈夫以及其他人在一起,她说委员会对她的态度实在无耻,她要确保女儿应得的权利。
上半场刚一结束,菲茨帕特里克先生和郝勒汉先生便走到基尔尼太太身边,告诉她另外四个几尼要到下星期二委员会开会之后才能给她,并说如果她女儿不继续为下半场演奏,委员会就认为违背了合同,一分钱也不再给她。
“我从未见过什么委员会,”基尔尼太太愤怒地说。“我女儿有合同在手。她必须得到四镑八个先令,否则她决不会跨上那个舞台一步。”
基尔尼太太的行为遭到所有人的谴责,大家都赞同委员会所做的事。基尔尼太太很愤怒,她带女儿一起走。
“我跟你还没完.”她说。
“可我跟你已经完了。”郝勒汉先生回答。
凯瑟琳温顺地跟着她母亲。郝勒汉先生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企图使自己冷静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皮肤像火烤一般。
“多么好的一位夫人!”他说。“唉,她真是位绝好的夫人!”
![]()
▲ 1904年22岁的乔伊斯(左);他获得艺术节男高音第三名(右)
《都柏林人》里面的故事似乎很随意,结尾很突然;人物大多是孤独寂寞的,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但又以某种文雅的态度面对世界。乔伊斯总能把一个人物在一个环境下本该有的情绪呈现出来。
死亡是《都柏林人》里面的重要主题。最后一个故事就是《死者》。
《死者》的结构分为几个部分,前面写得有多热闹,后面就显得主人公有多孤寂。
一首歌勾起了妻子的回忆,曾经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可能为她而死,丈夫意识到他妻子的以往有一部分他不能参与,也许她没有把所有事情都告诉他。
房间的空气使他的肩膀觉得寒冷。他小心地钻进被子里,在他妻子的身边躺下。
一个接一个,他们全都要变成幽灵。最好在某种激情全盛时期勇敢地进入那另一个世界,切莫随着年龄增长而凄凉地衰败枯萎。
他想到躺在他身边的妻子,想到她多年来如何在心里深锁着她的情人告诉她不想活下去时的眼神。
我喜欢故事结尾,就像一首安魂曲,更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雪”:
几声轻轻拍打玻璃的声音使他转过身面向窗户。又开始下雪了。他睡意蒙眬地望着雪花,银白和灰暗的雪花在灯光的衬托下斜斜地飘落。时间已到他出发西行的时候。
是的,报纸是对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
雪落在阴晦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再往西,轻轻地落进山农河面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
它也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埋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
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他们的结局似的,落到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
(本文文字原创。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