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首次参与长春航空展报道,给我留下了很多回忆与思考。本次航展规模盛大,新装备、新亮相层出不穷,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集中检验。
回首这五天的奋战,既有攻坚克难的紧张,也有收获成果的喜悦。
精准策划与高效执行:报道成功的基石
面对长春航展这一航空领域的盛会,充分的案头准备与清晰的报道策划是应对现场复杂局面的前提。
在出发前,我梳理了历届航展资料与军迷关注热点,预判了歼-20战机首次静态展示、歼-10C设立独立展位、轰-6K编队飞行等核心亮点。
基于此,与编辑部的老师一起沟通搭建涵盖“大国重器”、视频系列、精彩图集等板块的报道专题,并设定了打造爆款、完成深度专访、产出多元视频的明确目标。这一“作战地图”使我在踏入展场时,虽为“单兵”,却方向清晰,得以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快速锁定目标,动态调整计划,最终完成10余篇原创报道,确保了报道的条理与效率。
协同作战与亮点突破:凝聚合力方能制胜
在报道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现代新闻生产绝非孤军奋战,善于发现并借助“战友”的力量,能极大拓展报道的边界与深度。
本次报道中,一则关于“承影战术无人机甲”的短视频成为爆款,全网阅读量突破2000万,并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有效提升了媒体的辐射力。
但更宝贵的收获来自合作:通过主动在媒体群中链接,我与其他媒体同行结成搭档,不仅协作完成了大量视频拍摄,更关键的是,借助其资源成功采访到了运-20副总设计师,为报道增添了重磅内容。
此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眼力”不仅在于发现新闻线索,更在于洞察合作可能,凝聚各方智慧,方能形成“1+1>2”的报道合力。
践行“四力”与反思提升:专业成长的阶梯
本次航展报道是我对新闻“四力”的一次深度淬炼。脚力体现在用脚步丈量现场,为捕捉最佳画面,我在飞行表演首日清晨六点即抵达,反复勘场锁定机位。眼力要求保持新闻敏感,既敏锐捕捉到“南天门计划”承影机甲等热点,也留意到“空降兵”打卡点等互动趣味题材。
脑力贯穿始终,从前期策划到现场对海量信息的整合提炼,如将歼-10CE的热点与模拟体验结合策划Vlog,均需持续思考。
笔力则是对最终呈现的考验,我们努力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精准、生动、高效地传递现场震撼。同时,报道亦有遗憾,如在视频互动形式创新、应对现场信号进行直播等方面尚有不足,提示我未来需在设备预案与形式创新上持续加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