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地域性真的很强吗?
纠正一个误区,就是学医的地域性,不能粗浅地理解为“我在哪儿上学,就要在哪儿就业”,或“我在哪儿就业,就要在哪儿上学”。这个逻辑是错的,我先放一个烟雾弹在这里,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今天大家都知道,好像学医有地域性,所以我们家是河南的,就要在河南上学;我们家是安徽的,就要在安徽上学;我们家是上海的,就要在上海上学。这个逻辑我认为是极其错误的,它会误导大家很多。怎么讲?我认为学医的地域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谈。第一个,我们一定要明白学医的地域性真正的底层缘由是什么,主要在这几个部分:
第一个,在你们本省的医疗圈里,今天在医院里混得风生水起的那些副主任、主任、高层,以及你的带教老师和科室的中流砥柱们,他们曾经或当年大多数都毕业于本省的某某医专或者某某医学院,所以这里面会有一点点所谓的“香火情”。
第二,你在哪里上学,这个学校60%到80%的学生户籍都有可能是本省,所以你在上学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大多数都来自同一个省。那这个关系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你的资源,因为你背井离乡去上学以后,离开了那个省,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只要离开了当年上学的地方,大家的交往和交际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最后没有联系,所以在这个事情上不加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前面两个其实都是虚头巴脑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谓的这种同学情和资源,大多数来自于你的初始学历阶段,比如专科或者本科。但其实大家最后都要考研、就业或者规培,最终都要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发芽,但是落在哪里,其实不得而知。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大家的学历和最终落脚的点不匹配时,你们的这个关系也不见得会起到什么作用。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即便这个班里的所有学生都跟你是老乡,那又如何呢?你又真的能交心交几个?又有几个人可以称兄道弟?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成为你的朋友、成为你的资源呢?大家都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资源,可我们又何德何能呢?
所以,真正的学医所谓的地域性,其真正的底层逻辑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当你开始跟师学艺以后,当你开始真正跟老师学习,有点像我们说的传统意义上,或者历史里所谓的“师带徒”形式,当你真正步入到那个阶段之后,当一个老师一年只带2到3个学生时,你们的关系会开始变得密切、更近、更熟悉。
所以这份情谊是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当你有了这份香火情之后,未来在你的下一步发展中,你的导师有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助力。这个助力的大小没有标准,但都取决于你的经营和运气。
如果你的导师能力够强,或者他有行政职务,对你又足够满意,他有可能留下你,也可能送走你,可能帮你介绍给他的同门,也可能利用自己的圈子帮你打听一些就业的形势或需求。不管怎么样,他有可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只是这个帮助的大小没有标准和界限,需要靠我们自己在整个求学阶段的经营和表现,所以这才是学医地域性真正背后的“王炸”。
你先不要管我说的对不对,如果你按我这个逻辑往下延展,你觉得在学医的路上,哪个时期地域性表现得最极致?是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还是规培?你告诉我。起码你如果理解了我的这个观点,就会明白,学医的地域性至少在专科和本科阶段是可以忽略的,这件事是不是可以先确定?你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阶段你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老师,所以这件事跟你没有关系。
所以在这里我们起码先得出一个小小的结论:你高考志愿填报的第一步选择里,不应该只有本省的那个学校,或者说至少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
那么真正学医地域性最极致的体现从哪儿开始?从硕士开始。因为只有从硕士这个阶段,你才严格意义上开始有老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在哪儿上学,在哪儿就更容易就业”。其实这件事翻译过来的大白话是:在哪儿上学,在哪儿就更容易就业,而这个“容易”不是因为你在本地求学,更重要的是你在那个地方上学时的老师,他的资源、关系以及影响力,在那个区域里发挥得最极致。
所以沿着这条线,你就应该明白,当你的学历越高,你跟导师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密切,你能够拿到的帮扶就会越多。所以你会发现,当你到了博士阶段,学历的地域性会更极致。
因为你是博士,已经拿到了中国全日制教育的天花板,所以在那一刻,导师跟你的关系有可能更进一步。只要你是个差不多能扶上墙、表现还可以、导师用着够顺手,又是自己嫡系培养起来、看着从小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学生,他怎么用都会比用别人更顺手,所以他给你提供的帮助一定比硕士阶段更多。
而这件事,越到大医院、大城市、门槛越高的医院,发挥得就越极致。你知道导师为了留下自己的学生会帮到什么程度吗?会帮学生铺好未来所有的路。就是“我告诉你,你想留在咱们这个医院,我也愿意留你,但我想留你的前提,是不是你得先满足这个医院的基本招聘门槛呢?”所以他会给你指明方向,你往那儿努力就行。
我们团队里有个老师,华科的,现在在慕尼黑还是哪里做博士后,他去那儿,就是因为他导师安排他去的,目的就是从那儿转一圈,回来回到华科。但我要补充,大家不要太理想化,当然,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你的老师就那一个,比如我们读研的时候,硕士的硕导就那一个。
但在导师眼里,你只是他这么多年带的学生里,今年的某一个而已。所以这件事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好像听我这么一讲,读到这个阶段就应该有美好的前程,其实也没有那么美好。只是说,这份履历和这个关系聊胜于无,起码你是有机会的。那如果说你在浙江上学,不准备回浙江就业,那你说这个关系,即便你真的走了狗屎运,也跟你没关系,对吗?
所以我还是要给大家泼盆冷水,我只是告诉你,我们只有靠近,才有机会,但不代表靠近了就一定会有机会,只是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是我想说的。
到了博士阶段,其实学医的地域性反而可以忽略,这好像跟前面的话题有冲突。我刚刚说了,学历越高,这种粘性和影响力越强,现在又说博士阶段可以忽略,原因很简单,这两者不冲突。怎么叫“忽略”?
就是当你拿到博士学位时,今天你依然要相信,虽然学历在贬值,但即便在今天,博士依然是人才,是少数人的胜利。所以当你是个人才时,即便没有在你导师的门派里行走江湖,依然可以被人拉入伙,被人敲锣打鼓地纳入麾下。
所以当你到了那个阶段,你的选择反而更自由,反而有了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自己开始做自己的主人了。
我们不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就是学生最后不跟自己的导师,有出国不准备回来的。去年我们这边就有一个学生,他的导师明确想留他读自己的博士,学生不愿意,他非常清楚自己要出国,并且以后不回来了,所以婉拒了导师。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几个这样放导师鸽子的学生,有的是导师愿意让他继续读博士,但学生不想读了,觉得还是想留条命享受生活。昨天晚上问的那个小朋友,他不也说不想读博吗?这是决定性的第三个点,也是最极致的点。
如果我们要再往下讲,其实还有一个:我们说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直系嫡系学生,是不是自己的附属医院更喜欢要?你怎么看?我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这件事曾经可能是,但今天不一定,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如果你的学校层次足够高,是国内的顶流,那这个时候你的主场优势可以发挥到最极致。因为你本来在全国的学校中就名列前茅,所以自己体系里培养的学生,用着最顺手、最知根知底,最熟悉整个医院的运行规则和各种软件配置,所以你的前提是你应该是顶流。如果你不是顶流,这个理论不成立。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一定成立,为什么?因为今天所有顶流学校的附属医院,门槛都已经卷到了极致,所以学校并不会因为你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只是个硕士,就破例把原本要招博士的岗位留给你,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堵不住悠悠之口。
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你真的无可替代的前提,是你首先是顶流名校的学生,并且跟你的对手比起来,别人有的你都有,你才有可能有真正的主场优势和无可替代性。就是怎么比,你们自己系统里的老师都会愿意首先用你,因为今天顶流博士都是最低门槛。为什么我说我们团队有个老师现在在德国读博士后?
原因就在这儿,他想留在华科,华科自己的博士是不够格的,但导师又想留他,所以必须按这条路再往前走一步。如果你不是顶流,就没有这个事情;如果你不是顶流学校的学生,说实话,你没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因为今天的医院都非常世俗,非常慕强,他们也喜欢名校,喜欢985,喜欢双一流。所以在这儿就得说个扎心的事实,大家一定要相信,普通家庭在整个现实的职场里,评价你的体系就两个:
第一个是分数,第二个是学历,没有其他的东西。你今天即便有关系,没有这两个东西做底子也没有用,就是这么现实。
一个是985名校的顶流硕士,但在一个博士面前,就是矮一头,谁都清楚,能读到博士的,一定比只是硕士学历的学生更优秀。我们用脚投票就是这么认定的,不会给你机会解释为什么没有读博,没人听。
一样的道理,这就跟高考一样,为什么很多头部单位都愿意去名校招聘?因为分数已经帮我们把人筛选出来了。你没有分数,就要承认自己不行,甭解释,没人听你解释,你没有分数,就是不行。这话就是这么扎心,但事实就是这样,我无意伤害大家。
所以以上就是我想给大家讲的学医真正的地域性。这里面如果你听完了,就会明白,起码能回答你心里的某几个疑问:
第一个,是不是必须在哪儿上学就要在哪就业?
第二个,是不是在哪儿就业就必须要在哪上学?
第三个,是不是在上学城市之外的省份就业,学历就不好用了?
第四个,第一步是不是必须要迈进本省,或者未来想留在的省份上学?
我想这四个问题,起码大家心里会有一点点相对清醒的认识了吧。
所以你不要跟我抬杠,说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主场,又有圈子里的老乡、一堆同学,又是本地的学校。我坦白讲,没有学历,天时地利都没有用,你的同学是你以后仰望的,你永远融不进他的圈子。所以这点资源,如果你只是个本科,屁用没有。所以说所谓的同学、老乡什么时候有用?当你有话语权、有学历、有硬通货的时候,这些东西才会变成优势。只是说现实并没有给我们这么完美的选择,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志愿填报,发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永远没有两全其美,总是有遗憾的。
就像内蒙的学生,你那点分,明明读内蒙古医科大就是最完美的选择,你却非要去内地;比如新疆的学生,你那点分读新疆医科大,就是这辈子能爬到的本科里的最高学府,你却偏偏不信邪,非要去内地,最后读了一个三流的学校。那你说你是赚了还是赔了呢?
你赚到了心目中坚持了十多年、想要离开新疆的理想,但却输了全世界,一个逻辑。这个事情等大家真正要做决定的时候就会发现,即便你的分足够高,你总觉得不够,因为总有遗憾。
所以以上就是我想给大家说的学医的地域性。您原来对于学医地域性所有的理解都对,但是我希望今天能给你补上真正最重要的那一块拼图,一定要知道那些你心心念念的、坚持的点,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成立的,好不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