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
10月底的南疆,秋意渐浓。阿拉尔市郊区无边的旷野里,向日葵地显示出一片深褐色,一个个巨大的花盘立于田地,饱含丰盈的果实,静静伫立且低头,如同沉思的哲人。
在金黄色的胡杨林、深褐色的向日葵地和深红色的辣椒晒场后面,棉花地以浩瀚的白色宣告秋日的硕果。似乎是一夜之间,洁白的棉花从铃桃中绽放出来,吸饱阳光,热烈地膨胀。站在阳光下的棉田里,你甚至能听见纷纷的爆裂之声——那无边无垠的棉花地,无数微小的炸裂,最终汇成震耳欲聋的棉花合奏曲。也可以说,那是大地上植物的呼吸,棉花的洁白仿佛是天空之下另一种云的海。
一辆钢铁巨兽驶入这片静谧的棉田。这是一台四行打包式棉花采摘机。它身形巨大,行动起来却有一种不容分说的流畅。这台巨兽驶进棉花丛中,张开巨口将那垄行间的洁白,连同枯萎的褐色茎秆,一并吞入“腹中”。随即,机器内部响起一种沉闷的咀嚼声。它在棉田间威武地行走,它所行经之地,白色的棉花都被收入“腹中”。然后,到了一个特定的时刻,它缓缓地停住,伴随一阵高亢的液压系统的嘶鸣,机身下部徐徐打开,一个巨大的、被紧紧包裹的“棉花蛋”应声而落,温顺地卧在了大地上。
一个,两个,三个……二三十个白色“棉花蛋”,静静地排列在棉田里,每一个“巨蛋”重达1800公斤。我立在一旁,出神地看着这一幕。这样的一台机械,一日便可替代800到1000名拾花工的劳作。它日夜不停,不知疲倦,在成熟的棉田里前行,一小时可以采收20亩棉花,一天便能将400多亩棉花的采收工作独自包揽下来。
老杨,那台采棉机的机主,此刻正气定神闲地站在田埂上,他会安排好这台采棉机接下来的工作。一块棉田接着一块棉田,这一个月里,他成了自信的“采棉将军”。这是一台国产自主品牌的采棉机,老杨花了200多万元购买,现在是它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老杨跟我聊起从前棉花采摘的盛况。当然,我也在许多年前的报纸上见过那样的场景。每到秋天,百万采棉大军便纷纷涌入新疆,弯腰在棉田里披星戴月地拾棉花。最近10余年,随着机械化采棉的推广,尤其是国产采棉机的迅速普及,艰辛的人工采花的场景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便是这样的钢铁巨兽。全自动采棉机械,带着冷静与温情,在大地上劳作。
夕阳西下,收割后的田野,以及那些静静卧在大地上的棉花“巨蛋”,都被夕阳染上一层柔和的金色。秋风吹过,带来阳光剩余的暖意,与夜晚渐起的寒凉。我想起大地上劳动者与土地的关系,在漫长的时间里,以筋骨与汗水来对话,而在今日,这样的对话里,加入了钢铁与技术的诗意。这是人类手臂与腰膀之力的延伸,也是科技与智慧合舞的舞台。人与土地,依然保持着深刻而亲密的互动关系。
塔河两岸,金色的胡杨,低垂的向日葵,如火的辣椒,还有那洁白的棉田、行走的机械,此刻在我眼前绘成一幅锦绣般的收获之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