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翻过一页,时令另起一行。立冬节气,此时节,秋意还未散尽,橙黄橘绿,青黄夹杂,霜叶缤纷,红枫摇曳,各种色彩“碰撞”交织,晕染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立冬之“立”也意味着“自此开始”。
其实立冬并不等于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来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被多彩的秋色点染着,美不胜收。北方,在秋风的抚慰下,树叶由绿转黄、开始落叶,或已经落叶,满地金黄,铺成一地锦绣,很多人“不忍心”清扫,是为了留住秋天的美好。南方,银杏飘黄、枫叶流丹,到处更是一派迷人秋色。
![]()
在古人眼中,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诗。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草木变化中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秋去冬来。
宋代苏轼这样描写:“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末元初陆文圭这样吟诵:“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明代王穉登这样写道:“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古代立冬亦有“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和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人猫冬,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立冬代表着冬天已来临,冬季正式开始,万物需收藏避寒了。
![]()
立冬了,天气渐渐转凉。元朝陆文圭《立冬》里云:“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进入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了,此时,地表半年来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因此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天气虽然还不算太冷,但是细雨里常常夹有丝丝的寒意。“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元代仇远在《立冬即事》中,写出了典型的立冬气候特点。
立冬了,西北风一场接一场地刮,季节的笙歌自遥远的天际传来,翻过山岭,穿过枝头,在旷野蔓延,把彻骨的寒冷与冰凉的气息毫不吝啬地送进了城市、乡村,大大方方地来到各家各户,堂堂正正地叩门而入,像是你一年前邀约的贵宾。随着寒风的锋芒一天比一天锐利,红花绿叶便悄悄藏起了美丽的脸蛋,涂了一层不太招摇的防冻霜。城市也变得有点儿臃肿,怕冷的人们穿上了棉衣,晚上临睡前的孩子,脱了衣服便哧溜一声钻进了被窝,渴望得到全身心的温暖休憩,安然入睡。
![]()
立冬也是人们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休养,期待来年的生活兴旺如意。
世人都道冬萧条,但“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这冬的况味是何等闲逸!忽然想起“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那醉人的画卷。这美酒、暖炉、暮雪、月白,是冬韵渺渺,是人间袅袅。“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是陆放翁立冬的恣意舒展;“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是苏辙敏锐洞察到了冬的脉动;“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是范成大唤作顽劣的西风,让浪沙追逐嬉戏,一片冬日风景。这一位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赋予节气多少浪漫风情!这一首首脍炙人心的诗句,描绘出冬日多少苍茫悠远!
立冬纳福,寄托美好愿景。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古代帝王会在立冬举行隆重的“迎冬”仪式,祭祀北方之神(颛顼)和水神(玄冥),同时赏赐群臣棉衣,祈求冬季平安。民间也会祭祀祖先,摆放食物祭品,表达对先辈的感恩。冬季虽寒冷,但立冬是新循环的起点。它提醒人们告别过去,迎接新的机遇。正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冬预示着在严寒之后,必将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给予人们坚持与希望的力量。
“立冬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古时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会在立冬日这天好好犒劳一下自己,比如吃些驱寒的食物,补充体能和热量,充实元气,调节身体,以适应气候变化,称为‘补冬’。民谚‘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形象的比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